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经典3篇】
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篇一
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教案名称:探究《拟行路难》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拟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鲍照的生平简介。
2. 分析诗中的人生哲理,例如人生的艰难与无常、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等。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人生困境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Step 2:介绍《拟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鲍照的生平,让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有所了解。
Step 3:分析《拟行路难》中的人生哲理(20分钟)
教师将《拟行路难》的诗歌内容分段展示,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其中的人生哲理,例如诗中对于人生的艰难与无常的描绘,以及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从《拟行路难》中选取一段诗句,讨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进行展示。
Step 5:学生分享(10分钟)
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不同小组的观点和分析。
Step 6:总结(10分钟)
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人生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内容;
3. 学生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拟行路难教案设计理念:
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拟行路难》这篇经典诗歌,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篇二
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教案名称:探究《拟行路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鲍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拟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鲍照的生平简介。
2. 分析诗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意象、修辞手法等。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山水的画作,引起学生对于艺术表现手法的思考。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Step 2:介绍《拟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鲍照的生平,让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有所了解。
Step 3:分析《拟行路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20分钟)
教师将《拟行路难》的诗歌内容分段展示,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诗中出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对于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从《拟行路难》中选取一段诗句,讨论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进行展示。
Step 5:学生分享(10分钟)
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不同小组的观点和分析。
Step 6:总结(10分钟)
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内容;
3. 学生对于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拟行路难教案设计理念:
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对于鲍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拟行路难》这篇经典诗歌,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篇三
鲍照《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设计意图】
指点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品味重点字词并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解读诗人作品。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富有创意的解读,感受作品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过程与方法
1、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人“郁愤”情感的体会和产生缘由的探究,感知门阀制对人才的压抑,客观认识“人生之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分析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踏上人生之路,无才者也许寸步难行,可有才者是不是就一定一路顺畅呢?古人早把自己的人生体会用诗歌做了表达,我们今天通过一首古体诗去体会南朝鲍照的忧苦吟唱。
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请同学读课下相关注解。
2、拟,摹仿,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本文即南朝鲍照仿用乐府旧题来抒己情感的。《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会有怎样的“难”呢?
二、阅读与理解
(一)以意逆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提示:理解作品时,品味重点字词,揣摩诗人情感
1、读诗:师范读,生自读,正音;读出节拍。
2、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注意到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提示:苦闷,郁愤,悲愤等。“愁”。
3、你从诗中哪些字句里体会到了愁?诗人是如何表现这愁的?
(1)首句为何要写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
明确: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2)诗人认同这样的“命”吗?如何理解第二句?
明确:处在认与不认的矛盾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但这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际上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安能”以反讽手法显示现实的荒唐,越平静越透露出精神上的压抑与痛苦。
(3)愁能消除吗?你能描绘一下诗人的形象吗?
明确:愁是消除不了的。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4)探究:你认为“行叹复坐愁”中“坐”解释为“坐下”好还是“徒,空自”更好? “断绝”的是歌声还是愁思?
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中“坐”之意。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拟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韦凤娟认为断绝愁思“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
(5)体会末句的情感表达。
明确: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流露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情的跌宕,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补充资料,体会理解:“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深重之愁呢?
(二)知人论世------让我们探寻诗人郁愤的原因
提示: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解读诗人作品
1、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1)同时期的左思也有诗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潦。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结合鲍照诗句,你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感知吗?
明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补充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2、小结明确:
怀着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理想幻灭的悲哀,鲍照用质朴的语言,以跌宕的诗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状况。鲍照的苦闷和愤激,不是他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的。
三、比较阅读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影响。
明确: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四、结束语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鲍照的悲剧留给过去,今天的我们尽情驰骋吧。五、作业
背诵并完成默写。
《拟行路难》教学反思
曲江一中 任保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鉴赏第二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诗歌不长,文字也浅显,只是学生对诗人鲍照和他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合理地理解诗意,课堂设计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主要紧扣诗句字面意思,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用以意逆志之法感知诗人之“郁愤”;第二环节补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郁愤”之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探究鲍照“岂无感”却“不敢言”的苦痛,进而激发学生树立在好时代有机会展示才能的壮志。第三环节做比较阅读,对照鲍照和李白的同题诗,简单处理,学生感受到彼此异同即可。
上课流程:
一、学生朗读诗歌。第一读读通,无字词障碍,流畅地读。第二读读懂,结合注释理解大意,口译一遍,带着自己的体会用心地读。
1、 读透:找出给你触动最深的诗句,赏析。找出你理解不透的诗句,提交全体同学讨论。(找同学上台展示诗句,讲解赏析)(提出的问题,让理解的同学上台讲)
2、 教师引领,学生解决:
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问题2:为了感知这如山一样压在诗人心头的愁,我们还可以把握哪些关键词?
命酒歌心
命-劝慰----叹---愁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克制的痛苦 寒士不平的悲愤
歌---倾泻----断----愁
感---不敢-- -言----愁 最后一句无力抗争的无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问题3、为了表达感情,诗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分析。
比兴
两个反问
二、补充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1、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2、 知人: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政局动荡,生存处境险恶,在统治者内乱中死于非命。
3、 观图:课文中有一图,是诗人借酒浇愁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整体观察,你还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图画背景是棵松树,寓意正直高洁的品格。暗示我们诗人对孤高正直的内在人格的追求和坚持。
4、自己概括诗人形象。
5、背会,带感情诵读。
三、对比李白《行路难》,分析李白和鲍照诗歌感情的异同。
学生自己畅谈,有所感即可。
总结得失:
1、整节课流程不错,适合学生接受,学生也能跟上老师积极思考并发言,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课堂的容量也还合适,最后还完成了集体背诵。
2、匆促中忘了板书课题,后来也没有补充,板书显得不完整。
3、对“空”字的理解还可以深挖其意蕴,只想到“行叹复坐愁”的并列关系,其实可以联系“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坐”的意思“白白地、空自地”,这样解释也许更能吻合鲍照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态,而且品读中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