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通用3篇)

篇一: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风格,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完《道德经》后,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根源。它是无形的、无名的,却是最强大和最持久的存在。作者告诉我们,人应该与道合一,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浮躁氛围。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忙于追求名利,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而《道德经》则提醒我们,要放下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在《道德经》中,老子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运行。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政府和组织过度干预和控制,却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以柔性而非强制性的方式来管理事物。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领导者不一定要一味地控制和干涉,而是要学会倾听和适应。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欲”和“无为”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欲望是人类苦难和不满的根源。只有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和名利的无止境的追求。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却常常感到疲惫和空虚。而《道德经》则告诉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寻找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教会我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以柔性而非强制性的方式来管理事物,要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这些思想对我来说都是很有启示性的,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篇三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

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相关文章

《芦花荡》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精选3篇】

《芦花荡》这篇文章中生动的体现出了老头子的智勇,侧面体现出老头子的爱国精神,也表现出他的自信,自尊,表现出老头子是一个热血,有仇恨,勇敢的抗日英雄。下面,小编在这给大?...
读后感2016-08-02
《芦花荡》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精选3篇】

三年级读《红书包》有感【优秀3篇】

《红书包》讲的是,一个四年级的女孩看到班上同学背了一只红书包,很漂亮,心里很想要。于是,她每天一放学,就去文具店找它。终于找到了,她赶紧去叫爸妈买,结果,爸爸为买...
读后感2017-09-07
三年级读《红书包》有感【优秀3篇】

读《茑萝》有感(精简3篇)

《茑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植物来说明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以此来启发和鼓励我们要认真学习。 文中的茑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茎(jīnɡ)、叶...
读后感2019-02-09
读《茑萝》有感(精简3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2篇(优质3篇)

寒假到了,初中生们除了玩和写作业,还能怎么过呢?给自己找本书看看吧,通过阅读好的书籍,提升阅读能力,开拓眼界。下面小编就来为初中生推荐一本《湘行散记》吧,赶紧过来看...
读后感2012-01-06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2篇(优质3篇)

森林报小学读后感(优选6篇)

森林报小学读后感1《森林报》这本书非常有趣,它分为四本:《森林报·春》、《森林报·夏》、《森林报·秋》和《森林报·冬》。《森林报》的作者是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维·比安基。假期里,我读了其中的一本《森林报...
读后感2017-04-01
森林报小学读后感(优选6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400字十篇【实用3篇】

暑假里,我在读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我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着。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400字_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作文范文十篇,...
读后感2012-01-04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400字十篇【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