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研究论文(精简3篇)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学生能力
引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加适合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目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环节设计不合理等。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1. 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同时,还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2. 实践环节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中,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训、开展实践技能竞赛等。同时,还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成绩和能力评价来进行;定性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企业的评价来进行。
结论:实践教学是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 50-53.
[2] 张亮.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2019(3): 75-78.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产学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产学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产学合作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学生能力
引言: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产学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一、产学合作的意义和现状
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产学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然而,目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产学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机会不足、合作内容单一等。
二、产学合作模式的探索
1. 合作机会的拓展
为了提高产学合作的效果,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拓展合作机会。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实践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 合作内容的丰富
在产学合作中,需要丰富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实际工作情境。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线、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的要求。
三、产学合作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产学合作模式的效果,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成绩和能力评价来进行;定性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企业的评价来进行。
结论:产学合作是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合理的产学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伟.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 50-53.
[2] 李强.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产学合作的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2019(3): 75-78.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篇三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前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核心是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和企业调研,在企业人员的参与下,对中高职衔接中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递进
实现工业化、强国富民,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并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有:五年一贯制高职、对口招生和“3+2”、“3+4”等几种模式,由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这几种模式中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未能被广泛接受,只是在无法进入普通高校或高中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到职业院校就读,因此,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又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造成培养目标实现难度较大,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部分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是五年一贯制学生。对口招生,虽然通过考试选拔,但从调研发现存在中、高职课程内容严重重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3+2”、“3+4”分段培养模式,则存在课程各成体系,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作者所在单位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是较早实行“3+2”分段培养的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互衔接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2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分层次、递进式衔接
中职到高职和高中到高职有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同属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为”的职业教育类型,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什么类型的教育均是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其前提必定是培养目标的衔接。我们在“3+2”分段培养中,首先,将“3+2”虽分段但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专业,结合中高职的特点,统筹制定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对中高职给予准确的目标定位,将“3”作为“2”的基础,“2”作为“3”的提升。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中高职不同阶
段有各自明晰的培养目标,且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具有从中到高的递进性,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从中职进入高职后技能水平得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图1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分层、衔接可从事的岗位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相衔接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的奠定了基础。3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既然是衔接就不能把“3”和“2”给分割开来,在培养目标相衔接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一体化的概念,要根据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首先实现课程设置的衔接。分段培养的专业虽名称不同,但属于相同专业处于不同层次,因此,在课程设置相衔接这一点上并不难做到。下图列出了以核心课程为例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图表可以看出,所建立的课程体系与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从中职到高职不仅仅是技能水平的从中到高,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水平的提高。
4教学内容的分层次、递进式衔接
实现有效衔接关键点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充分体现层次性,同时又要体现“3”为基础,“2”为提升的递进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职阶段结束,不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也能顺利就业,升入高职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以机械制图、数控车实训、先进制造技术三门课程为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充分体现递进性。中、高职衔接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自开始以来就受到欢迎,但期间也存在诸多问题,除学校要加强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研究外,还需要制定规范性、可操作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打破校企、校校之间的壁垒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沈凌.工程机械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2]张欣,张春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1).
[3]徐冬冬.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8).
[4]饶应明.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J].经济管理,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