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论文(推荐3篇)
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论文 篇一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专业化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建设策略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首先,专业化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化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专业化还可以提升辅导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招聘、选拔和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其次是工作环境和待遇的差异。一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并不重视,导致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高。此外,一些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影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建设策略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激发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专业化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影响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只有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够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论文 篇二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专业化的意义、专业化的内容以及专业化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首先,专业化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化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专业化还可以提升辅导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辅导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二是服务和管理的专业化。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学生工作。三是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的专业化。辅导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针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推进。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其次,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确保其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专业化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明确专业化的内容和路径。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论文 篇三
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论文
关键词:新建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建设
摘要: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去专业化倾向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发展路径受限制等发展困境。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深层次分析探讨了阻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因素,提出建设完整长效机制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建立一支专业化、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由于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转制升格而来,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职业发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阶段,普遍缺乏一支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这不仅制约了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分工的必然指向。但新建高职院辅导员队伍在政策制度配套、职能定位、专业化素质与能力、专业化途径探索等方面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具体深入到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在困境中难以前行。
一、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新建高职院校还没有达成共识,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
首先,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演变而来,还有部分学校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学生并存,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仅停留在管住学生,确保学生不出事,保持学校的安全稳定这一层面。其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实验实训场地等因财政投入不足受到很多的限制,难以腾出资金来加强辅导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工作。
1.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辅导员权益的制度保障有待健全。
已有文件和学校制度规范侧重对辅导员自身素质的要求,却缺少对辅导员权益和义务的清晰划分,再加上新建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完善,辅导员受学院党委、系部党委、校团委、学工部等多头管理,层次关系与隶属层级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能不仅包括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等主要工作,而且包括思想教育、宿舍管理、奖助等工作,还承担机关部门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传达各种通知、制定众多表格、统计各项数据等耗时又费力的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辅导员身心疲惫,辅导员权益较之于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而言明显缺乏保障。
2.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训。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专任教师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在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辅导员培训中,培训人员的比例投放和培训内容都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新建高职院校绝大部分辅导员均认为没有“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
新建高职院校条块分割比较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不够,各部门、各专业队伍之间资源整合还存在认识不足、制度制约的情况,存在有意无意淡化对辅导员的培养提高的现象,往往以例行会议代替专题培训,更缺乏校外的培训机会,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视野。
有些新建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的辅导员培训工作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主要是进行知识性内容的培训,并且缺乏明显的高职教育针对性。在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考核评估方面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科学体系。因而,很多时候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却没有达成相应的培训目标,致使现有辅导员在专业素质上良莠不齐,阻碍了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辅导员队伍去专业化倾向明显
辅导员岗位人员专业来源极为广泛复杂,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得普遍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辅导员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根本不愿意进行专业化或专职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辅导员因专业门槛低、考核方式相对简单而成为毕业生的“必争之地”,新建高职院往往对于辅导员专业并无明确的专业要求,最终造成辅导员从业者多学科专业集聚的现状。同时,专业化要求辅导员职业成为可终身从事的事业,但求职的.研究生当中很多人通过应聘高校辅导员岗位进入高校工作,其职业规划却是将辅导员作为通向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岗位的敲门砖,辅导员工作成了这部分老师的过渡性工作。
辅导员阶层身份尴尬,缺乏职业价值感是辅导员队伍去专业化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整个社会职业系统中评价并不高,处于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边缘地带”,处于高校生态系统的底层,学生认可程度低。辅导员个人价值认同上依然认为自己是“救火队员”、“保姆”,辅导员缺乏内生的职业热情,使得国家和学校辅导员政策的外推力降低,不能顺畅推进专业化进程。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专业研究欲望和能力不足
首先,辅导员要完成大量随机性很强、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不知所从,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力去做本该是职责范围内、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辅导员的工作以“烦”为最显著特点,而不是“难”。辅导员自认只是学生管理员,不用深入学习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创新精神,直观模仿有经验的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注重深层的内涵挖掘,不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削弱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专业研究能力反映专业建设的成熟度。一般对于某职业而言,专业能力包含几个方面内容:专业的研究队伍(人)、专业的学术机构(如协会)和专业的研究发布平台(如期刊)等。对应
这些条目联系实际来看,当前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研究能力非常欠缺[3]。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基本没有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机会,极少订阅相关期刊和参与各类课题。四、发展路径受限,辅导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已经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辅导员在职务的晋升方面可以走两条路:一条走行政职务晋升道路,另一条走专业技术(教师)职务晋升道路。然而选择行政职务,会因行政职数的限制而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如选择专业教师:第一,转岗非常困难,第二,很多辅导员的理想选择是在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后,从事原专业教学或研究工作。但现实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都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这一职称系列,未来可以选择的从事专业教师岗位也因职称和岗位性质的延续性而局限于“两课”等德育教师类岗位,而辅导员专业是教育学、理工、体育类的辅导员为数不少,转岗为德育教师意味着需放弃所学专业。若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道路,专业化的辅导员则可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评聘,这就需要“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虽然教育部已出台相关要求,但对于新建高职校院来说,要独立设置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发展路径上的种种艰难选择最终成为阻挡辅导员专业化的隐性顽固力量,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
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成功实施,要求院校党委真正认识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物质保障,同时有赖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如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相应的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以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为标准的职务晋升机制,结合其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和综合考核体系,等等。
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一次最大的转型进化。对新建高职院校来说,这个过程更为艰难曲折,要顺利而不打折扣地实现这次转型,需要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审视、对价值理念的超越提升和对制度安排的智慧把握。
参考文献:
[1]严国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62-63.
[2][3]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0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