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农业科技示范村总结【通用3篇】
乡农业科技示范村总结 篇一
近年来,我乡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我们在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中注重技术创新和推广。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如高效灌溉系统、无人机农业、智能温室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活动,将这些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提高种植和养殖的技能水平,使乡村的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高效化。
其次,我们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在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中,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优质水果种植、畜禽养殖等。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帮助农民解决了销售难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我们还鼓励农民采取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效益。
此外,我们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中,我们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通过修建通村公路、供水管网,改造农村电网,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总的来说,乡农业科技示范村的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的成就。
乡农业科技示范村总结 篇二
近年来,我乡注重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在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中,我们注重技术创新和推广。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我们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在农田中推广高效灌溉系统,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节约了水资源。无人机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农民能够及时监测农田情况,精准施肥、喷药,提高了农作物的防治效果。智能温室的建设,使农民能够实现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精确控制,提高了蔬菜和花卉的品质和产量。
其次,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我们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如优质水果、有机蔬菜等。通过整合资源,我们建立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了销售难题。同时,我们鼓励农民采取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效益。
此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加大了投入。我们修建了通村公路,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通过建设供水管网,解决了农民饮水困难的问题。改造农村电网,为农民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总的来说,乡农业科技示范村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乡农业科技示范村总结 篇三
乡农业科技示范村总结范文
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按照“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要求,我们在郑枫村叶公坑组抓了50亩中稻测土配方施肥、免少耕、病虫综合防治等科技示范塅,现就今年示范塅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示范塅基本情况
示范塅选在郑枫村叶公坑塅上,该小组25户农户,示范面积50亩,示范品种为欣荣优268,土壤肥力中等,土质为红黄泥田、排灌方便,示范作物为中稻。
二、主要栽培技术
1、大田翻耕,根据要求,4月21日在排干水的大田亩用20%克无踪200ml兑水50kg,均匀喷洒在杂草茎叶、稻桩上,4月27日灌水泡田7天,5月4日施基肥,用耙耙1-2遍后开始抛栽或者实行一犁一耙后进行移栽。
2、施肥:按照亩产公斤的`施肥要求,进行配方施肥,每亩施45%三元素复合肥35斤,栽后7天每亩用45%复合肥15斤拌25%苄丁80g均匀撒施在田中除草。
3、大田管水:抛栽时有用浅水抛栽,浅水返青,打除草剂后保持5-7天左右浅水层,30天后开始露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保持足水,齐穗后保持干干湿湿,有利于壮籽,收割前7天断水。
4、病虫防治
前期病虫为害较少,6月28日左右防治卷叶出螟,7月5日左右防治卷叶虫螟
、稻飞虱。实行统防统治,根据乡农技简报,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病虫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三、示范及效益情况
通过示范,得到示范户的好评。一是能缓解目前劳力紧张的矛盾;二是减轻了劳动强度。三是增产增收,郑枫村示范塅50亩的示范结果,平均亩产367kg。四是减少生产投资,用免少耕技术减少犁耙一次,节约农业投资。五是实行统防统治,由于统一时间打药,防治效果较好。但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只有老在家种田,接受新技术较慢,新技术在山区转化较慢,只有连续示范,才能逐步改变山区农民传统的耕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