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实用3篇】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篇一
在幼儿园大班中,我遇到了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他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但是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无法集中注意力。这让老师们感到困惑,因为其他方面小明的表现都很好,他的智力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超过了同龄孩子。
通过观察和与小明家长的交流,我发现小明可能是因为过于好动而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他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经常会站起来走来走去,和其他小朋友交谈或者观察其他事物。这种行为对他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他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和课堂活动。
为了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他在家里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我建议他们在家里提供一些适合小明消耗能量的活动,比如骑自行车、跑步等。同时,我还建议他们和小明一起制定一个日常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和活动时间,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一些激发小明兴趣的教学方法。我尝试将课堂内容与他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进行教学。我还给小明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学习辅助工具,比如沙漏、计时器等,帮助他控制时间和集中注意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小明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他在课堂上能够坐得相对稳定,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和课堂活动。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小明的家长也表示,他在家里的表现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这个个案分析,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还需要我们教师的耐心和智慧。只有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和不断尝试,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篇二
在幼儿园大班中,我遇到了一个名叫小芳的女孩。小芳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她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经常选择独自玩耍而不是与其他小朋友互动。这让老师们感到担忧,因为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互动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和与小芳家长的交流,我发现小芳的内向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她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被别人嘲笑或者批评,因此选择躲避社交场合。这种行为对她的个人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帮助小芳克服内向的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与小芳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她在家里也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我建议他们鼓励小芳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比如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参加一些兴趣班等。同时,我也鼓励小芳多与小伙伴们进行互动,培养她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一些激发小芳兴趣的教学方法。我尝试与她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我还给小芳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学习辅助工具,比如图片、绘本等,帮助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小芳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她逐渐敢于与小伙伴们交流和互动,不再选择独自玩耍。她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芳的家长也表示,她在家里的表现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这个个案分析,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还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和引导。只有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和不断尝试,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篇三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案例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欢迎来参考!
案例:
大班的“学做小学生”主题活动中,小朋友可以像小学生一样,天天背书包来园。这天在做计算题时,只听洋洋大声叫喊:“老师,乐乐又不愿意借笔给我!”乐乐则手里握着一枝自动铅,似给似不给地伸出又缩回。老师看洋洋手中没有铅笔,就递给他一枝铅笔。可洋洋说:“我和乐乐是好朋友,我要和她分享她的自动铅笔。”乐乐低下头轻声嘀咕:“经常用我的,自己不背书包不带自动铅来!”老师问乐乐:“今天你愿意再和洋洋分享一次笔吗?下次他带来了你们再分享他的好不好?”
分析:
这样的事例在大班幼儿毕业前经常发生。作为老师,我们不得不仔细推敲其中的原由,挖掘并理解孩子们的话中之话。
1。幼儿之间权利维护的冲突
洋洋认为自己和乐乐是好朋友,所谓“有福同享”,因此乐乐的自动铅就应该借给自己使用;而乐乐则认为现在大家都背书包、带文具用品来了,洋洋不带来是不对的,因此自己有权不借、也不想把自动铅借给洋洋。这里我们明显感觉到两个孩子之间围绕着一枝自动铅而发生的维权与侵权的冲突。
2。师生之间教育互动的冲突
作为主题教学活动之一,大班的孩子在“学做小学生”的活动中尝试着背书包上学、用铅笔做数学题等活动。活动中包括乐乐在内的许多孩子都参与了,有了自己的书包、文具用品等等,他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的要求都能做到积极配合。但也有象洋洋这样的孩子,对教师提出需要配合
完成的事项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矛盾。3。教师本身观念行为的冲突
教师有着较为先进的教育观念,意识到教育中尊重幼儿的主体意愿。因此她发现乐乐没有把笔借给洋洋时,就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强调好朋友可以相互分享各自的东西。其实教师的行为恰恰反应出她处理矛盾时只看问题的表面性,这一缺陷使得老师遇事轻率处理,从当时看来两人已都偃旗息鼓,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其实却埋伏下了一些隐患。
反思与策略:洋洋和乐乐之间的分享与不分享这一事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是可取的呢?
1。从“轻声嘀咕”中寻找根源
乐乐嘀咕洋洋“经常用我的”,说明他已经多次把笔借给洋洋。对于在学做小学生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学习用品的爱护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现在的商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学习用品的颜色、形象、使用方法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这就更使得孩子们对它们爱不释手。而洋洋经常向乐乐借,乐乐当然心痛,但是因为洋洋是好朋友,老师平时也教育大家,好孩子要大方、要愿意和他人分享,所以又不得不和洋洋分享,其实内心却是十分不舍得。
我们应该看到乐乐已经做出的牺牲,对他的付出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正面的强化,他才会有不断继续的动力。
2。从“大声喊叫”中查找问题
洋洋为什么大声喊叫?因为他没有笔。他喊叫的是什么?“乐乐又不愿意借笔给我!”这其中的“又”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他曾经不止一次向乐乐借笔,以前借的时候也许有时乐乐借给了他,有时就没借给他。那为什么洋洋没有笔而乐乐却有笔?因为洋洋自己没有带,而其他象乐乐这些孩子则参与并响应了主题活动“学做小学生”中的要求,都背来了书包,带来了自己的笔。洋洋不带笔来,有可能他还没有任务意识,对于活动中需要的配合都抛在脑后,一副心不在焉、事不知己的样子,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今后升入小学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教师还如他所愿地要求他人与他分享,那只会助长他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及时要求洋洋这样的孩子能积极配合,需要带来的物品第一次忘带可以原谅和提醒,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状况时,就有必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对策。
3。从“愿意不愿意”中认识分享
洋洋认为自己和乐乐是好朋友,所以他就有权和乐乐分享乐乐的自动铅。他这样的想法可能与教师平时的教育有关,另外更有可能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乐乐责怪洋洋自己不带笔来,其中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洋洋太喜欢乐乐的自动铅笔,想占为己用,于是以没背书包没带笔为借口,不断地向乐乐借,甚至对老师提供的笔也不感兴趣,而是硬要“和好朋友分享”。无疑洋洋这样的行为是霸道的,甚至可以说是巧取豪夺。
我想,这种状况下,教师应该把备用的笔借给洋洋,而不能听从他的意愿,继续以好朋友要能分享为理由,非得把好朋友的自动铅拿来给他用,让洋洋如愿以偿而使得乐乐心有不甘。
大班孩子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小部分孩子已会施展一点儿小计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了解每个孩子特点的前提下,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尽可能地摸透每个孩子的心,真正认识他们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根源,从而实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避免草率行事,防止教育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