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彩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以《草房子》为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言: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草房子》为例,设计了一堂阅读理解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草房子》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提取关键信息、推断作者意图等;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二、教学重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理解作者的意图;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草房子》的课文教材;
2. 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3. 黑板、彩笔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草房子》的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阅读(15分钟)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草房子》,并回答以下问题:
a. 故事发生在哪里?
b.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c. 故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a. 小明为什么要住在草房子里?
b. 小明的父母为什么不让他住进草房子?
c. 小明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
5. 练习与拓展(15分钟)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草房子》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推断作者意图,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册上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设计了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咏鹅》、《静夜思》等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欣赏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意象;
2. 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咏鹅》、《静夜思》等的课文教材;
2. 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3. 黑板、彩笔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古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猜测古诗词的意境和意象。
2. 朗读与理解(15分钟)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咏鹅》、《静夜思》,并回答以下问题:
a. 诗人通过《咏鹅》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b. 诗人通过《静夜思》表达了怎样的思考和感受?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a. 诗人为什么选择了鹅作为描写对象?
b. 诗人通过哪些细节描绘出了冬天的景象?
c. 你对这两首古诗词有什么感受?
4. 欣赏与表达(10分钟)
学生欣赏其他古诗词作品,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5. 练习与拓展(15分钟)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象,感悟诗人的写作意图,培养了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册上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创作古诗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自主识字。
a.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b.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c.拼读生字,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认字方法。)
d.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硬背词典中的解释。)
◆读通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a.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b.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读第1自然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利用评读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充分读书,抓住吃花生、议花生。
a.自由读,指名读,读出花生的好处。
b.学生根据搜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c.出示第1◆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1)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2)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
(3)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d.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e.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或物,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事物。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它(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三、组织讨论,彰显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三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教师板书作者笔名“落华生”并请学生猜想它的含义。
3.教师把“落华生”改写为“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
设问: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说长论短。
三、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联系课后练习1)
(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2、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重点段,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将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五、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情景摘录一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著名的罗马城市广场,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图上有很多条路通往罗马广场。
生:有很多条大路都可以到达罗马城。
生:我的感受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幅图最好的注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齐读课题。
观察反思
开课,徐老师没有情节的渲染,没有绚丽的自白,而是别出心裁、直截了当由图导入新课使学生获得初步印象:“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设计产生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很快沟通了与作者、教师的情感体验,同学们情绪高涨,产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强烈欲望。
教学情景摘录二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并说说课文中作者几次遇到困难,分别怎样克服的。(5分钟完成。)(学生按老师要求自学)学生自学完后,老师着重检查了六个生字词“星罗棋布”“心灵手巧”“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源源不断”“络绎不绝”,要求学生把对词语的理解送入朗读中。
生:有滋有味地读词语。(“大喜过望”“垂头丧气”重轻变化明显)
师:有时我们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就能表现对语句的理解。
生:抑扬顿挫齐读词语。
师:说说课文中作者几次遇到困难,分别怎样克服的?
生:课文讲了作者两次遇到困难。第一次作者接到40件衣服的定单无法完成,请了20个会编织的妇女共同完成。第二次作者的工人被挖走,无法按时举行成衣展,结果举行未成衣展,受到好评。
师:你们
很会读书,概括的不错。可以归纳为:(板书:童年教诲—人生两次印证—启示受用不尽)。
观察反思
主体与主导地位明确。徐老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领悟大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能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读懂课文了解大意。达到这一目的后,刘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根据学生的概括教会学生怎样归纳要点,从而学生学会了理清课文层次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教师还重视朗读训练,由词语入手,为句子朗读作下铺垫。
教学情景摘录三
师: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一下子有了40件毛衣的定单,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心情,能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吗?
生: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接着指一生读。你读出了什么?是一般的高兴?
生:作者当时非常高兴,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幸福的云。
生:再读,突出“大喜过望”、 “幸福的云”。
师:当作者兴冲冲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维黛安太太时,她却告诉作者一件毛衣需要一个星期,四十件毛衣两个星期交货,这根本不可能。所以她很失望。谁来读这句话?指一生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前面是“大喜过望”,后面是“垂头丧气”,那朵幸福的云也消失了。
生:作者这时是伤心、难受。
师: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一生朗读。她就此打住脚步,不向前走了吗?
生:她想到了另一个办法,找了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两个星期如期交货。
师:什么促使她想到了走另一条路去试试?
生:她想到了童年父亲说的话。
师:在她遇到困难无路可走时,想起童年父亲对她的教导。父亲是如何对她说的?生读,然后齐读。
师:结果成功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看出来的。
师:“源源不断”怎样理解?
生:像水一样的流出。
生:作者的成就像水一样流出。
师:父亲的教导使她成功了。再一次齐读父亲说的话。
师:还有什么困难?
生:讲述第二个困难
师:离时装展只有13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这条路又堵死了,怎么办?
出示:填空
师:她成功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看出来的。
师;是谁鼓励她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呢?
生:还是父亲的教导。
师:再一次齐读父亲的话。
师:从父亲那里得到启示,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于是作者感悟到……齐读最后一段。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做一件事不能盲目地去做,要向作者一样想办法。
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可以走另一条路。
师:是的,此路不通走彼路。用其他方法试一试,也许会成功。
课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配乐朗诵小诗。
观察反思
教学情景片段三,教师在指导上突出了三点。
一是:相信学生、训练有素。从片段三老师的要求来看,徐老师平时对学生已进行了阅读方法训练,学生很熟悉老师的每一个要求;老师也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解答疑问。我们知道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所以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很老练地开始读、找、划、讨论。老师给了学生10 分钟。学生有足够的自读交流时间。
二是指导有序、点拨精当。略读课文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个性发挥淋漓尽致。但有的老师就退让一边,一言不发,当一个旁观者,任由学生天花乱坠,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以为这样才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略读课文更需要老师的引领。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徐老师做的很好。自读批划就给足了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的时间,而且老师是一个参与者,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想法。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汇报讨论结果,在学生争论处或者疑难处相机点拨。此时,教师只是引领者,给予学生鼓励启发,及时给学生搭搭桥,引引路,使学生顺利通过这个坎。如刘老师在学生理解到“作者当时非常高兴,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幸福的云。”时,话锋突然一转,“事情可并不是这样顺利,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为什么?”学生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下文“作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前进的路被堵住了,怎么办?”也会想到父亲童年的教导使她有了走另一条路的勇气和力量。试想,如果老师此处不引导、不点拨,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教师指导有序、点拨精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领悟启示。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握本课的重点,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第一是学生自读讨论对课文内容初略把握后,由问题“在这件事中,哪些句子给你印象深刻?”引领,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收获,体会句子含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悟句意。第二是对课文精彩句段的阅读欣赏。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像“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一些重点句,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并指导理解重点词“大喜过望”“幸福的云”“垂头丧气”“源源不断”等,第三是扣住她成功的两件事,领悟启示。由“什么促使她想到了走另一条路去试试?”“是谁鼓励她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呢?”的问题,引出父亲的话。即:“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一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试试。”这句话统领全文,它是作者成功的动力。因此,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三次读这句话。每一次朗读学生就加深一次对这句话的理解、认识,以及这句话对作者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力量。第四是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再谈感受。最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呢?”其目的是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课的最后,教师又配乐朗诵励志小诗,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共鸣,余音绕梁。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对题目的含义有所理解。
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获得的类似的感受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出示找到的罗马城市广场的图片,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可直观得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印象。)
◆“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幅图片最好的注释。课文中童年的“我”在父亲那里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教诲,这个教诲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请大家打开课文,初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生字,自学新词,大致了解内容。
二、学生整体感知:
童年受到教诲 自制毛衣,开创事业。
人生两次印证。
启示受用终生 时装展示与众不同,获得成功。
班内交流
师:由绝不可能到获得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指导学生理解: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式、方法绝不会是惟一的,要集思广益,敢于尝试或开辟新的途径。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