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考点【优秀3篇】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考点 篇一
药物分析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涉及到药物的制备、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在考试中,相对于其他章节,药物分析学的考点较多,涵盖了各种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原理和应用。本篇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考点。
首先,药物分析学的基本知识是考试的重点。执业药师需要掌握药物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例如,需要了解药物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要求,了解药物分析的目的和方法选择的依据。此外,还需要了解药物分析中的常用试剂和指示剂的性质和用途。
其次,分析方法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分析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在考试中,会涉及这些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能够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第三,仪器分析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常见的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在考试中,会涉及这些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此外,还需要了解仪器分析的常见问题和故障排除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并进行分析。
最后,质量控制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药物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在考试中,会涉及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点,如药物的合格标准、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控等。此外,还需要了解质量控制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能够根据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总之,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的考点较多,涵盖了药物分析学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内容。执业药师需要掌握这些考点,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和理解,执业药师能够提高药物分析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物服务。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考点 篇二
药物分析学作为执业药师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涉及到药物的制备、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在考试中,有一些重要的考点需要特别注意。本篇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考点。
首先,药物分析学的基本概念是考试的重点。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需要了解药物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要求,了解药物分析的目的和方法选择的依据。此外,还需要了解药物分析中的常用试剂和指示剂的性质和用途。
其次,分析方法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分析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在考试中,会涉及这些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能够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第三,仪器分析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常见的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在考试中,会涉及这些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此外,还需要了解仪器分析的常见问题和故障排除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并进行分析。
最后,质量控制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执业药师需要了解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药物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在考试中,会涉及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点,如药物的合格标准、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控等。此外,还需要了解质量控制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能够根据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总之,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的考点较多,涵盖了药物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内容。执业药师需要掌握这些考点,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和理解,执业药师能够提高药物分析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物服务。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考点 篇三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考点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学科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是运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的方法和技术,研究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新药开发研究的一门科学。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先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而后逐个分析,是分析混合物最有力的手段。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能、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可用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描述。
例题:色谱过程使物质分子在; A.溶液中达到平衡的过程B. 两相中平衡的过程C. 固定相中分配的过程 D. 流动相中溶解的过程
E.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 答案: E
1.分配系数K=Cs/Cm,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性质和温度有关。
2.容量因子k=Ws/Wm,不仅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性质和温度有关,还与两相体积有关。容量因子不等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3.色谱过程方程:保留时间与分配系数关系tR=t0(1+k)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药物鉴别、检查中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
1.吸附薄层色谱:吸附剂对不同组分A和B具有不同吸附能力,展开剂也对A和B有不同溶解、解吸能力,当展开剂不断展开, A、B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连续不断吸附解吸,产生差速迁移得到分离。
2.比移值:Rf=l/l0,为组分迁移距离与展开剂迁移距离之比
比移值的最佳范围是0.3~0.5,可用范围是0.2~0.8。
影响比移值因素:①被分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极性较强的组分Rf较小。②薄层板性质。吸附剂活性越强,吸附作用就越强,Rf越小。③展开剂性质。极性越强展开剂Rf值增大④展开剂蒸气饱和度对Rf也有较大影响。
3.分离度:R=2d/(W1+W2),两相邻斑点中心距离与两斑点平均宽度的比值
二、操作方法
1.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
(1)吸附剂:常用有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硅藻土等。硅胶、氧化铝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高,活性低,吸附力弱;聚酰胺表面的酰胺基可形成氢键,选择性高。
(2)展开剂:极性较强的展开剂适用于极性较强组分的洗脱;极性较弱的展开剂适用于极性较弱组分的洗脱。加入少量酸、碱可以使极性物质斑点集中,减少拖尾,提高分离度。
选择一般原则是,分离极性较强组分时选用活性低的薄层板,以极性强的展开剂展开。分离弱极性组分时,宜选用活性高的薄层板,以极性弱的展开剂展开。调整待测组分Rf0.3~0.5范围内。
2.薄层板制备:1份固定相与3份水混和涂布,110℃烘30分钟。
3.点样与展开:点样一般为直径2~4mm圆点,距底2.0cm;展开距离一般为10~15cm。
4.斑点定位:有色可直接观察;有荧光在紫外灯下观察;喷洒显色剂使组分显色。
三、应用 1.鉴别:比较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的比移值 2.杂质检查:杂质对照品比较法;高低浓度对比法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掌握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主要内容;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了解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一、气相色谱法: 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不适用于难挥发和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析。
(一)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
色谱峰参数: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峰位(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峰宽(用于衡量柱效)
保留值:保留时间、死时间、调整保留时间
峰宽:标准差、半峰宽、峰宽
2.塔板理论:把组分在两相间的连续转移过程,分解为间歇的在单个塔板中的分配平衡过程
理论塔板数 n=5.54(tR/Wh/2)2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越多,柱效越高;同样长度中塔板高度越小,柱效越高。
3.速率理论:主要说明使色谱峰扩张而降低柱效的因素
范氏方程 H=A+B/μ+Cμ
A为涡流扩散项。采用适当粒度、均匀的填料并填充均匀可减小涡流扩散,开管毛细管柱A=0
B为纵向扩散系数。为减小纵向扩散可采用较高的载气流速;或选择分子量大的重载气;也可降低柱温。
C为传质阻抗系数。在能完全覆盖载体表面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固定液用量。
范氏方程说明填充均匀程度、载体粒度、载气种类、载气流速、柱温、固定液层厚度对柱效的影响。
(二)气相色谱仪
1.气源:FID常用载气多为氮气或氦气;TCD多用氦气或氢气为载气;ECD多用氮气或氩气
2.进样及汽化系统
3.色谱柱和柱温箱
4.检测器
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检测器。构造简单、测定范围广、样品不破坏,但灵敏度较低。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无电负性基团的'化合物响应低。
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质量型检测器。灵敏度高、响应快、线性范围宽,最常用。
(三) 应用 1.鉴别:利用保留值进行鉴别。
2.检查
(1)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2) 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3)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4)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5) 面积归一化法:一般不用于微量杂质检查
3.含量测定:外标法,内标法
内标物要求:①原样品中不含有的组分;②保留时间与待测组分相近,但能完全分离;③纯度合乎要求。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速率理论: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影响柱效主要因素为涡流扩散项和传质阻抗项。由于液体黏度比载气大得多,而且柱温多为室温,其纵向扩散项很小,可忽略不计。范氏方程简化为 H=A +C&
mu;(二) 高效液相色谱仪: 1.高压输液泵 2.色谱柱:分析型和制备型 3.进样阀 4.检测器:①固定波长检测器;②可变波长检测器;③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三)应用:与气相色谱法相似
三、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方法
1.理论塔板数:不得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塔板数
2.分离度: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3.重复性:取各品种项下对照品2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
4.拖尾因子:除另有规定外,拖尾因子应在0.95~1.05之间
第三节 电泳法
熟悉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电泳方法。
了解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电泳迁移速度 ν=μE
在相同电场强度下,两组分分离程度取决于二者淌度之差。电泳分离后各组分的相对位置由组分的电泳泳动和缓冲液电渗共同决定。
影响电泳分离的条件包括:
1.缓冲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pH直接影响组分的荷电情况,是电泳分离的最重要条件。离子强度太小则缓冲容量不足,区带易扩散;太大则组分移动慢,发热严重。
2.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大分离越完全,大于20V/cm时发热严重。
3.样品浓度:通常以1%为宜。太浓拖尾,太稀测定结构精密度差。
二、各类电泳法
1.纸电泳法 2.醋酸纤维素电泳法 3.琼酯糖凝胶电泳法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5.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三、毛细管电泳法
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照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