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最新3篇】

盘点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篇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人类的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研究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它们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本文将盘点一些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首先,实验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和测量不同物理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实验方法可以分为控制实验和观察实验两种类型。在控制实验中,科学家们会精确地控制和改变实验条件,以便观察和量化特定变量对物理现象的影响。观察实验则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来获取信息。实验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和数据,从而验证或推翻物理理论。

其次,数学建模是物理学研究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物理现象往往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方程来描述和解释。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行为和特性。数学建模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对复杂的物理系统进行简化和抽象,从而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物理现象。

第三,理论推导是物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推导和分析物理理论,可以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理论推导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基础性工作,它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物理世界的框架和思路。许多伟大的物理理论和定律都是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的,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最后,计算机模拟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科学家们可以模拟和重现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系统。计算机模拟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加精确和详细的结果,从而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物理现象的属性和行为。计算机模拟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领域包括材料科学、天体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等。

总结起来,物理学研究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数学建模、理论推导和计算机模拟。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物理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物理学研究中的方法也会不断更新和演进,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盘点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篇二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本文将继续盘点一些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首先,数据分析是物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提取出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和关系。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等。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得出结论。

其次,观察和测量是物理学研究中的基础方法。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测量物理现象的特征和变化,可以获取直接的实验数据。观察和测量可以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如望远镜、显微镜、电子天平等。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验证或推翻物理理论,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模型构建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物理理论和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行为和特性。模型构建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如微分方程、概率论和统计学等。通过模型构建,科学家们可以进行预测和模拟,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系统。

最后,国际合作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物理学研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往往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提高研究水平和效率。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突破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得到的,如大型科学实验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机构等。

总之,物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包括数据分析、观察和测量、模型构建和国际合作等。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和支持,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物理现象。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相信物理学研究中的方法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盘点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篇三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回答说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例题: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的方法与刚才研究分子运动的方法相同的是()

  A.利用磁感应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B.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让电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做水流

  解析:选B.

  三、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四、积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

  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五、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

  我们学习分子动能的时候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功率和速度进行类比。

  例题: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解析:选C。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六、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中学课本中很多知识都应用了这个方法,比如有:

  液柱、(比如在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简化后的模型依然保留原来的特点和知识);光线、(在我们学习光线的时候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液片、(在我们研究连通器的特点,求大气压时我们都在某一位置取了一个液面,研究该液面所受到的压强和压力,也是将问题简化,利用理想化模型法);光沿直线传播(在我们学习中我们知道真正的空气是各处都不均匀的,比如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在比如因为空气各处不均匀形成了风,而在光是沿直线传播一节中我们将问题简化,只取一个简单的模型,一条光线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

  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

  磁感线(磁感线是不存在的一条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条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

  例题:在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物理模型进行研究的是()

  A.建立速度概念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C.用磁感应线描述磁场D.分析物体的质量

  解析:B、C.

  七、科学推理法

  当你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推理,或说是在做出推论,例如当你家的狗在叫的时,你可能会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门外,要做出这一推论,你就需要把现象(狗的叫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即有陌生人来时狗会叫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八、等效替代法

  比如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一个力就替代了两个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样的方法。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九、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

  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反复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他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在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我们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L1=F2×L2也是利用这种方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

  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十、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如,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如,电动机和热机;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十一、分类法

  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十二、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十三、比值定义法

  例: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十四、多因式乘积法

  例: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归类及示例

  1.观察法,指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认真观察,再归纳总结出规律等。如通过对水沸腾实验的观察得到水沸腾的特点,从而推出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的特点。

  2.实验法,人们使用仪器,通过人工控制条件,使自然现象、过程再现出来。它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实验可发现定律、规律,如欧姆通过实验发现欧姆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假说,如布朗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验证分子动理论假说;通过实验测定物理量,如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出大气压值。

  3.猜想法,是探索物理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是用已知的物理规律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做出的科学预见。猜想法和实验法律相结合使用,先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是目前探索物理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初三物理(沪科版)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要求大家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就是采用“猜想+实验”的方法。

  4.等效法,狭义等效法是根据同一性质的几个量与一个量之间效果相同而建立的方法。如研究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引入合力。广义等效法指自然界中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的联系而建立的原理或方法,如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它们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5.建立模型法,从自然界中抽取更为本质的、概括了的类似物的方法,如连通器、光线。

  6.转换法,是指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者不容易直接去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如用电流的效应去判断电流的存在,用扩散现象去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7.类比法,指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现象已经具有的属性。如研究电流概念时用水流作类比。

  8.替代法,在研究物体的某一物理量时,由于这一物理量难于测量,可用便于测量的其他物体的相同物理量来测定代替。如曹冲称象用的就是替代法。

  9.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一物理量与其他几个物理量关系时,可先研究这一物理量与几个中的一个量的关系,然后逐一研究这一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关系,研究时,每次都要保证除研究的那两个物理量外,其他物理量保持不变,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起来,如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用的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1:说出下列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1.根据磁铁产生的作用来认识磁场(转换法);

  2.通过观察冰熔化、松香熔化实验得出晶体与非晶体区别(观察法);

  3.通过实验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法);

  4.研究两个及两个以上电阻组成的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等效法);

  5.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建立模型法);

  6.讲授电压时,用水压作类化(类比法);

  7.用量筒、水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替代法);

  8.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

  例2: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又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器材:a、斜面;b、带钩的正方体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测力计;h、硬纸板。

  (1)写出你需要的器材(用器材前面字母表示)

  (2)简述主要实验步骤(安徽省中考题)

  解题点拨:本题所提出问题的方法叫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控制变量。因此设计实验时,要从便于控制变量的角度确定器材。

  解:(1)c、d、g。

  例3(无锡市中考题):现有各种规格的不锈钢丝和铜丝,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比较不锈钢丝和铜丝这两种材料的导电性能。

  (1)实验研究中对不锈钢和铜丝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2)你用什么方法显示材料的导电性能?(可画出相应电路图加以说明)

  说明:本题涉及到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选择材料时要控制它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导电性能则从其他物体的特征上反映出来。

  解:(1)选取的不锈钢丝和铜丝长度要相等,粗细要相同。

  (2)可将它们分别与相同小灯泡串联到相同的电源上,根据小灯泡的亮度说明它们导电性能的不同。

  高中物理研究方法总结

  因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大量数学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学习主动性的更高要求,物理量从标量走向矢量,从而使高中物理难学也难教,这是人们的共识。就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理念,先学后教

  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教给学生自己处理。要转变的观念就是“教和学,讲和练”的顺序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认为教学中,一个方面是老师教,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学,为了搞好教学,老师一方面尽心备课,另一方面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内容。老师的促学方式,无外乎多占用学生时间,加大检查力度,采用严格的惩罚措施。这样,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某些知识点是掌握了,但培养不出能力。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一个人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有20%-30%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由此看出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

  二、深入挖掘、用好教材

  用好教材,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尤其是物理教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实验、包括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小材料无不包含其中。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可阅读性更强。其中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图片、课外补充材料、小实验、物理学史等等。这些内容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又常是出题的热点。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很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丰满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将教材转化成“学材”呢?我认为通过“教材+学法=学材”的模式便可实现这种转化。教师应体现出以教材为依据和依托,教会学生如何会“学”,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期尽早地独立获取知识。例如,对于“光电效应”和“原子能级跃迁”,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及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用浅显的通俗的实例解释微观领域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与宏观领域中的规律作区别和比较。光电效应发生时间极短用爱因斯坦“光子说”是很容易解释的,一份光子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而不是给所有电子平均分配,“打破大锅饭,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份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就迅速获得能量,“脱颖而出”了,学生听起来非常容易接受,再开句玩笑,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是否是学好了物理中的“光子说”呀!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精神倍增了。另外,在解释玻尔原子能级跃迁时,我引入螺栓和螺母的配套关系,能级跃迁时原子只能吸收或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不能任意,条件非常苛刻,多了少了都不行,物理规律和客观实际也有一定的吻合关系,只要多方面善于思考善于联系,物理就会变得很容易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法”本身也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学法”进行自学。这时,教材就具有了可读性、可思考性,也就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材”。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降低梯度,放慢进度

  泰山虽高,但一般人都可以翻越;悬崖峭壁虽不是很高,但一般人如没有特殊的工具和一定的训练是翻不过去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可逾越的台阶,没有不可翻越的高山。所以搭好台阶,降低梯度,在教学中显得很重要。在《电动势》一节课教学中就针对电动势这一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设计了多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得出电动势的定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降低梯度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同化。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为此,要求备课时细致捉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言语、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讨论弹力的大小以及他的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弹力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它物体产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作微小的形变的试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跟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再如讲示波管原理,可设计多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减低难度,促进理解。

  四、做好实验、重视体验

  高中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验中一定要组织好,要让学生体会、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按程序进行。采用先让几个同学先做,然后分散到各组,从而加强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

  另外要合理的创造条件进行小实验,例如讲力的分解时学生多难以理解的是,如何确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立分力的方向的。如三角架问题中我采用让一个学生一手叉腰,另一学生在他的肘关节处轻拉的方法,让其感受和体验力的效果。再如学习自由落体后,让学生利用直尺,测自己的反应速度,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让刚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五、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学生中常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觉得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过分关注解题的特殊方法,应重视解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性的分析方法更

  便于起广泛的指导作用。

  重视解题的解前和解后的分析。特别是解后分析,要关注解的合理性,要看模型的运用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

  讲解习题过程中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不要处理太快,以免学生顾此失彼,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物理思想。

  另外,我认为,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8种分类研究方法

  1.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例如】

  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

  2.

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

  【例如】

  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

  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3.

积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

  【例如】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

  4.

类比法: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

  【例如】

  把电流类比为水流;

  电压类为水压;

  声波类比为水波;

  5.

建模法:

  为了形象、简捷的处理物理问题,人们经常把复杂的实际情况转化成一定的容易接受的简单的物理情境,从而形成一定的经验性的规律,也叫模型法。

  【例如】

  液柱(在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时,选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

  光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光)

  磁感线(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条线)

  6.

科学推理法:

  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理想实验法。

  【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7.

等效替代法:

  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例如】

  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

  8.

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例如】

  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

  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大气压强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

  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

  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

  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

  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体会

  初中物理是一门由实验课与理论的基础学科,而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途径一直深受教师们的关注。通过实践研究,我觉得我的实验中,教师为指导,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探究实验中也能进行自主观察与思考,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现就我的研究体会如下: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如果能展示好演示实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又能容易的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生动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老师教学应根据实验不同的要求和特点,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对每个演示实验负责。物理教学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生动和有趣的特点,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的认知,能让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规律起到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习记忆更加深刻。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的动作记忆能力比语言记忆能力要高出好几倍。“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讲解光的色散时,由于阴天无法做实验,教学讲的不易理解,学生们也听得乏味,教学效果很是一般。阳光的晴天,我们用三棱镜正对阳光,教室房顶上马上就出现七彩的光带,学生在看到这物理实验现象的时候马上就明白了光的色散。

  二、教学中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开展日常教学反思

  教师怎样才能将初中物理实验演示和操控的更好,那么重视学生实验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所有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保证整个实验操作的连贯性。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物理知识,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堂实验操作简单,从而按照自我意识来操作进行。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操作不规范,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所以教学上要重视实验标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保证物理实验成功演示。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操作规范的同时,教师必须要能够深入的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上的反思。教学反思一直都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及时的查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对这些问题及时改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于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益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教师就能通过教学反思清楚的判断出,进而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优秀方法得到最深入的贯彻和执行。

  三、自制教学模型增强演示效果,让物理学习更加有趣

  在中学物理日常的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最能让学生们直观感性的认知手段,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场完美的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演示实验具有别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在教学中增加演示的效果,扩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压强实验中用橡皮和小刀来进行演示,用矿泉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气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还有在实验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的演示板,将电线、电压表、电池盒、开关、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分布在上面,放在讲台上面,不但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而且线路的连接也是一目了然,这样实验演示起来得心应手。而这些小小的实验用具学生更熟悉,更能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实验教学后要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对每个步骤进行整理、记录,在实验数据上进行个性化的处理、追踪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将所进行实验得出的经验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进行优化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反馈来的实验报告基础上,根据所记录的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之后所得出的事实结果为助力,把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实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当然了,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老师结合教学用具进行具象化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合作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

  作为教师,单独的进行实验操作的优点,肯定是快捷且讲解条理清晰,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旁观地位,缺乏参与实验意识;第二是教师读数或者宣布实验结果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些疑惑,总认为教师对实验做了加工修改,缺少客观性;第三是实验课堂情景呆板,缺少变化。师生合作演示或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演示就能有助于改变以上的不足之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轮流进行实验的演示,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实验。学生肯定相信“自己人”读数不会做假,并且会带有一种亲切感,活跃实验课堂的气氛。除此之外,学生操作读数如果出现错误时,教师还能及时纠正,加强教学效果。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物理实验的,这个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学生们的学习思维当中,要让学生懂得物理这门课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中的一小部分,而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为初中物理教学提升质量打下基础。

  六、通过实践研究提高师生素质

  通过研究,我对物理演示实验有力新的认识,我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增强,我的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率较高。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教学质量,学生的成绩逐步提高。

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课改总结【精简3篇】

高中课改对我们永和中学这样的一所三级达标校来说当然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以往的教学方式多为"注入式",我们的生源本来就很差,所以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教学效果自然也...
高中资料2011-04-08
高中物理课改总结【精简3篇】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学设计(优秀6篇)

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动手试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必修三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
高中资料2014-04-09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教育质量表彰的决定【最新3篇】

合肥十中 合肥庐阳高中 合肥三十二中 合肥北城中学 肥东一中 肥西中学 巢湖一中 庐江中学 二 等 奖 合肥九中 合肥十一中 合肥十七中 合肥三十五中 科大附中 工大附中 合肥润安公学 合肥科学岛实验...
高中资料2019-07-09
教育质量表彰的决定【最新3篇】

拉斯基百科物理知识点归纳(精简3篇)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地接触或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呢?阅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据有人不完全统计,当今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0%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
高中资料2011-08-01
拉斯基百科物理知识点归纳(精简3篇)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优选3篇)

必修三的政治,很注重知识的记忆,课本里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去熟悉和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  1、了解文化市场和大...
高中资料2018-01-04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优选3篇)

化学品油墨知识点介绍【精选3篇】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品油墨知识点介绍,仅供参...
高中资料2011-02-05
化学品油墨知识点介绍【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