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心得体会【优质3篇】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篇一
《大学中庸》是一本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和智慧之处。中庸不是极端,而是追求平衡和和谐。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中庸之道,做到心态平和、行为稳健,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取得成功。
首先,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考试、竞争和压力,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和紧张。然而,过度的情绪波动只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庸之道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干扰,保持一颗宽容、平和的心态。只有心境平和,我们才能更加专注地学习和面对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中庸思想还要求我们行为稳重。大学生活是一个自由开放的阶段,我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然而,过度放纵和无规矩的行为只会导致我们迷失自我,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就。中庸之道教导我们要有规矩、有节制地生活,保持行为的稳健。这意味着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被琐事所困扰;要懂得拒绝诱惑,保持远离不良习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生活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就。
最后,中庸思想教导我们要追求和谐。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了不同人和不同观点的环境,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中庸之道告诉我们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益,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学会妥协和理解,不要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大学中庸》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指导。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行为的稳健,追求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取得成功,并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品格的人。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篇二
《大学中庸》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其中最深刻的体会是中庸思想的智慧和实用性。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将中庸思想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首先,中庸思想告诉我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沮丧,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中庸之道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被外界的波动所影响。只有保持内心平静,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例如,在面对一次失败时,我们不应该过分自责或气馁,而是要冷静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准备。
其次,中庸思想还要求我要行为稳健。大学生活是一个自由开放的阶段,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决定权。然而,过度放纵和无规矩的行为只会导致我们迷失方向,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就。中庸之道教导我们要有规矩、有节制地生活,保持行为的稳健。这意味着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被琐事所困扰;要懂得拒绝诱惑,保持远离不良习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生活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就。
最后,中庸思想教导我要追求和谐。大学生活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观点。中庸之道告诉我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妥协和理解,不要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大学中庸》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书籍。中庸思想不仅适用于大学生活,更适用于我们的一生。只有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取得成功,并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品格的人。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篇三
《大学中庸》心得体会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
、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