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得体会【最新6篇】
《中庸》心得体会 篇一
《中庸》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经典。通过阅读《中庸》,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内涵。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中庸》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庸》强调的是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齐家是指家庭和睦和谐,治国是指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平天下则是指和谐社会的建立。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个人的修身是最基础的,只有修养自己才能做到和谐的家庭,进而才能治理好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中庸》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即是指遵循中道而行,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折中。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我们保持中庸的态度。比如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于急躁,也不能过于懒散;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不能过于傲慢,也不能过于低谦。只有保持中庸的态度,才能做到事事圆满,和谐发展。
再次,《中庸》强调的是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的基础。《中庸》中提到的诚信、廉洁、谦逊、忠诚等道德观念,都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和遵守的。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中庸》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提升和不断追求进步。在《中庸》中,孔子提到了“修己以敬”,即通过修身来达到尊重自己的目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同时,《中庸》还告诉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进步。只有心存进取,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价值观念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领悟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了解到了中庸之道的价值,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自我提升和追求进步的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践行《中庸》中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庸》心得体会 篇二
《中庸》是一部我国古代经典之作,其内涵丰富,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中庸》,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中庸》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庸》强调的是人的修身。修身是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在《中庸》中,孔子强调了人的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修身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修身,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质,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要做到修身,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坚守原则,不断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及不断学习和进步。
其次,《中庸》强调的是人的齐家。齐家是指家庭的和睦和谐,是基于个人修身的基础上的。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实现家庭的和谐。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能够给个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再次,《中庸》强调的是人的治国。治国是指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在《中庸》中,孔子强调了良好的治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通过良好的治理,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要做到良好的治理,就需要有有德的政府和有德的官员。只有有德的政府能够依法治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有德的官员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中庸》强调的是人的平天下。平天下是指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庸》中,孔子提到了诚信、廉洁、谦逊、忠诚等道德观念,他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需要每个人都能够遵守道德准则,遵循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之,《中庸》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中庸》,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我深深感受到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家庭的和谐的重要性,国家的治理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践行《中庸》中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庸》心得体会 篇三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中庸》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中庸》心得体会 篇五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心得体会 篇六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发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知识储备更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如果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回答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思考过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制定终身学习计划,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
育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