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读后感随笔【精彩4篇】
小学教师读后感随笔 篇一
《小王子》读后感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著名童话小说,故事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的星球上出发,途中遇到了各种奇特的人和事物,并最终来到地球上与主人公结识的故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触动,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童话,更是一本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给予了我对教育的新的启示。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和思考方式。通过小王子与这些人物的对话,我看到了不同的教育观。例如,作者通过描写小王子与君王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君王不断地吩咐小王子做这做那,却没有真正的权力,令人感到荒谬。这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教育,有些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却没有真正的教育能力,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与此相反,小王子在与狐狸的对话中,学到了关于友谊和责任的重要教训。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担当责任。
其次,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奇特的植物和动物,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小王子与这些生物的对话,我看到了自然界的奥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小王子与一朵玫瑰的对话让我明白了爱的真正意义。玫瑰傲慢自负,却在小王子离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美丽与珍贵,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他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目的。通过小王子与这些人物的对话,我看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例如,小王子与飞行员的对话中,他问道:“麦子为什么要种?”这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了对于生命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思考了这些问题。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而在于追求真理、美和爱。我们应该努力发现自己的激情和才能,为他人做出贡献,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总之,读完《小王子》后,我对教育、自然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这本书启发了我对于教育的看法,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品格培养;它让我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将继续努力,用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发现真理、美和爱,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小学教师读后感随笔 篇二
《小王子》读后感
《小王子》是一本我在教学生活中常用的童话小说,尽管它是为孩子们写的,但每次阅读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这本书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首先,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考方式。通过与这些人物的对话,小王子学到了许多关于人性和生活的真理。例如,在与君王的对话中,小王子明白了权力对人的影响。君王虽然没有真正的权力,但他却不断地下令,这让小王子感到荒谬。这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权威问题,有些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却没有真正的教育能力。与此相反,小王子在与狐狸的对话中,学到了友谊和责任的重要教训。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担当责任。
其次,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奇特的植物和动物,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小王子与这些生物的对话,我看到了自然界的奥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小王子与一朵玫瑰的对话让我明白了爱的真正意义。玫瑰傲慢自负,却在小王子离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我们常常忽略了学生的特长与才能,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发现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最后,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小王子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他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目的。通过小王子与这些人物的对话,我看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例如,小王子与飞行员的对话中,他问道:“麦子为什么要种?”这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了对于生命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思考了这些问题。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而在于追求真理、美和爱。我们应该努力发现自己的激情和才能,为他人做出贡献,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总之,读完《小王子》后,我对教育、学生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它让我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将继续努力,用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发现真理、美和爱,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小学教师读后感随笔 篇三
“教”“学”自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条件和形式。读完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粗略地把我对《建设理想课堂》的感受写出来供同仁指教和共勉。
教师应该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由此,可以这样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创造宽松的语言教学氛围,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注重学生生成教育和生本教育,这样学生有了新发现,有了新创造,我就对未来教学充满了期望,因为生活有了发现,因为生活有了期望和意义,这位老师体会到教学的成长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我想这很有必要成为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学生能改变,他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如果你内心并不信任学生,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表现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也一定能够觉察。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格对人格的感动和影响,教师人格的完善和高大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基础。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它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重视生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增加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能。
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付出的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使我们感受着加倍的绵延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这也正如有人所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其更聪明的学生,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欣悦啊!我们都为着培养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地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的芳馨。”
学习自由意味着我们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主体性活动,自身是行为的主宰。我们必须而且有权选择行为的目的和手段,一切行为都应该经过自己的策划思考,使行为出于自愿、行为的始点来自自己。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应该教给学生的自由。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生成不能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零碎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提高提问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问题的输理和提炼,以少量的关键问题研究和讨论为主要手段,突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学生中生成的明显错误的认识,教师要加强引导,不能曲解了“尊重学生”的内涵,认为尊重就是一味赞同。实际上,尊重首先是意识到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尊重彼此平等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对于不同意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引导学生进步和提高也是一种尊重,这是对学生发展权利的一种尊重。
小学教师读后感随笔 篇四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如今我们还能为这些而沾沾自喜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邹兴华校长曾说过,当一个好老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一颗敬畏之心。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王晓春老师在前言中坦言:“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出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所以,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晓春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比如点评一些“关爱学生”的案例时,有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OK了。针对这种倾向,王晓春老师尖锐地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说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话: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对学生
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语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强调了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