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精简3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 篇一
1. 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被用作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它会导致货币价值下降,购买力减弱,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就业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失业率是衡量经济活动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4.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常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的指标。它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和货币购买力的指标。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旨在管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它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这些阶段交替出现。
7. 投资:投资是指在生产资本、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出,旨在增加生产能力和提高经济增长。
8.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其出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它表示该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不平衡状况。
9.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
10.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总量的增加。它是衡量经济健康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 篇二
1.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表示商品或服务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形。它通常呈正斜率,表示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2.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指标。
3.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交易场所。它是劳动力就业和工资水平形成的基础。
4. 供需平衡:供需平衡是指在市场上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当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将稳定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
5. 消费支出:消费支出是指个人或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产出比例的关系,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值。它是衡量经济活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指标。
7.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是指通过投资和储蓄来增加生产资本的过程。它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
8.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第三方产生的效益或损失。外部性可能是正的(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负的(负外部性),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9. 短期和长期:短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的变化。长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变化。
10.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的货币总量。它是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依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 篇三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
38.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储蓄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9.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40.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π=π^e –ε(μ-μ*)
4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政策。
42.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4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4.货币幻觉: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45.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实际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6.存款准备金:指银行经常保留的以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47.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即货币供应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其中“1/rd”即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8.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即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49.再贴现率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以变动货币供给的政策。
5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017-04
-09 10:56 | #2楼1、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
3、国内生产净值(ND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D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4、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5、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 。
7、名义GDP:如果以现行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叫名义GDP,是因为它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因素。
8、实际GDP:如果以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所以称之为实际GDP,是因为它已经剔除了物价上涨或通货胀的因素。
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
1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
11、流动性陷阱: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化,利率高时,人们持有较少的货币;利率低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如果利息率特别高,以至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此时购买债券特别有利,即使万一利率还会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会带来一定的资本损失,但此时极高的利息收益会补偿债券价格下降的损失,这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用于储蓄的货币都购买债券,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另一方面,如果利率下降,并下降到特别低的水平,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不会再低下去,相反债券价格是如此之高,不会再高,这时持有货币将最有利,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货币需求曲线成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把这条直线叫做流动性陷井。流动性陷井的政策含义很简单,由于陷井的存在,无论货币供应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投资因此无法被刺激而增加,货币政策将失灵。
12、开放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相联系,不仅要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影响,而且也要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
13、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难以运用汇率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目标,只有支出变更政策可供当局使用。这样,内外均衡目标在对支出变更政策的要求上就存在着冲突的可能,这一情况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例如,当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内部均衡却可能要求实行扩张政策。同样,当外部均衡要求施以扩张性政策时,内部均衡却可能要求施以紧缩政策。
14、自然失业率:所谓充分就业实际上是指除了自愿失业或者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在从事某种工作的就业状态。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15、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也会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这就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6、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