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机制建设制度总结(推荐3篇)
内控机制建设制度总结篇一
内控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善的内控机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保护利益,增强竞争力。本文将对内控机制建设制度进行总结,以期为企业的内控机制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内控机制建设需要明确目标和责任。企业内控机制的目标应该是确保企业运营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率性,同时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确立明确的内控目标,对于企业的内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明确内控机制的责任归属也是必要的。不同岗位的员工应该明确自己在内控机制中的职责和义务,形成一种责任分工的机制。
其次,内控机制建设需要建立规范的流程和制度。内控机制的建设无法离开具体的流程和制度来支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运营模式和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流程和制度。这些流程和制度应该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授权等方面。通过建立规范的流程和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减少错误和失误的发生,提高业务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再次,内控机制建设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已经成为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提供支持。例如,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实现内控机制的全面监控。
最后,内控机制建设需要注重培训和教育。内控机制的建设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内控机制,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培训和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内部控制的操作方法、内部控制的意义和目标等方面。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加强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
综上所述,内控机制建设制度的总结可以从明确目标和责任、建立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注重培训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企业在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要素,不断完善和优化内控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控机制建设制度总结 篇三
内控机制建设制度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提高税务机关工作质效,南平市地税局把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作为依法行政工作重点,组织各县市区开展执法风险排查与防范工作。通过对岗位风险点的梳理和排查、调研和总结,选取建瓯地税局作为试点单位,按照“设立岗位、明晰职责、规范流程、目标管理、风险预警、量化考评”的思路,创建了以岗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并从7月1日起在建瓯地税局试行。根据《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建瓯地税局共设立了68个工作岗位,明确了557条工作职责、提出了454项工作目标、设定了201个岗位风险提示,制定了212个风险防范措施、规范了19项工作流程,做到岗位职责定位到哪里、风险防范就到哪里,实现了执法风险、行政风险、廉政风险的“全防全控”,有效地促进权力规范、透明、高效地运行,切实推进了“平安地税”系统工程建设。
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设岗定责,解决“岗位如何设”的问题
本着“因事设岗、因量定人”的原则,由人事部门以单位职数为依据,科学配置工作岗位,明确各科室、分局的职责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合理地设岗定责,整合人力资源,确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人,形成清晰、完善的工作岗责体系,让每个人知道“岗位如何设”,“我该做什么”,消除职责不清的现象。
(二)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哪些该我干”的问题
工作职责由科室职责和岗位职责构成,工作职责按“自下而上”的程序制定,科室职责由科长(分局长)提出后,交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人事部门把关;岗位职责以科室职责为框架,由岗位责任人提出,科员职责由科长(分局长)进行初审,科长(分局长
)职责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各个岗位职责汇总后交由分管领导确定。各单位将分管领导审核后的工作职责汇总,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材料提交党组研究予以确认。通过完善岗责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明确了每个岗位人员该干什么。(三)提出工作目标,解决“工作质效”问题
工作目标“自上而下”分层次提出。即一把手对副职提出目标要求,分管领导对科长(分局长)提出目标要求,科长(分局长)对本单位的人员提出岗位目标要求。目标要求要精细、具体,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做到工作目标宽严适度,实际运用得心应手、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科室工作目标设定后经分管领导审核,提交党组研究确认,让每位干部清楚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质效。
(四)规范工作流程,解决“事该如何干”的问题
工作流程分为涉税执法流程和行政管理流程,以工作职责为基点,根据税收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管理办法,以及上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本着“删繁就简,透明高效”的原则,制定出透明、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让每个岗位人员知道“事该如何干”,让征纳双方办理事项以及内部行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设定风险预警,解决“哪些风险要防范”的问题
根据岗位职能特点和职责要求,通过自己找、同事帮、领导提、集体议等方式,排查出已经存在或可能出错的环节或问题,对风险点进行梳理、归纳,告知岗位责任人,让干部清楚知道工作中有哪些“雷区”,实现风险预警提示。
(六)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解决“平安如何保”的问题
根据查摆出的风险点和拟定的工作目标,分层次地提出各岗位相应的岗位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力求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实实在在,防得住、控得了、可操作、易监督。
(七)完善考核办法,解决“工作质效评价与责任追究”的问题
把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全部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让工作内容彻底“曝光”,并实行量化考核,打破平均主义的做法,实行按岗位分别考评的办法,把责任考核落实到人,实现考评的公平、公正,促进岗位风险防范的推进。
1.签订风险防范责任书。各科室(分局)负责人与局党组签订年度岗位风险防范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风险防范工作目标,让每位干部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存在的风险和应承担的后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按月督导。成立效能工作督导小组,按月对各科室(分局)、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没有按规定时限完成计划任务或班子督办事项的单位,下发《督办单》,加快工作落实。对出现岗位过错的责任人给予相应责任追究。
3.完善绩效考评办法。以机制中的“工作目标”为落脚点,搭建上、下级互动的季度考评制度,形成考核明晰、操作性强、奖惩分明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工作质效的提高。 “五防”配套,确保《机制》落到实处
《内控机制建设制度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