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最新3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篇一
标题:《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语文园地四》中的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四》第一课《小鸟和小猫》,第二课《小兔子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猜测故事情节。
2. 学生积极参与,猜测故事情节。
二、呈现(20分钟)
1. 老师逐段朗读《小鸟和小猫》的故事,重点读出描述小鸟和小猫的特点和行为的句子。
2. 学生跟读,理解故事情节。
3. 老师提问学生,询问小鸟和小猫的特点和行为。
三、讲解(15分钟)
1. 老师通过图片和例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读音、词义和造句的讲解。
2.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的词语。
四、拓展(10分钟)
1. 老师出示一段描述小兔子和它的朋友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2. 学生独立阅读,回答问题。
3. 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回答的问题。
五、巩固(10分钟)
1. 老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一篇关于小鸟和小猫的对话。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话。
3. 老师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六、总结(5分钟)
1.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2. 学生自我评价,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评课稿:
本节课以《语文园地四》第一课《小鸟和小猫》和第二课《小兔子的朋友》为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导入环节中,通过观察图片和猜测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呈现环节中,老师逐段朗读故事,并重点读出描述角色特点和行为的句子,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在讲解环节中,老师通过图片和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并进行读音、词义和造句的讲解。在拓展环节中,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巩固环节中,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对话,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整节课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篇二
标题:《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语文园地四》中的知识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四》第三课《小松鼠和小鸟》,第四课《小松鼠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出示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猜测故事情节。
2. 学生积极参与,猜测故事情节。
二、呈现(20分钟)
1. 老师逐段朗读《小松鼠和小鸟》的故事,重点读出描述小松鼠和小鸟的特点和行为的句子。
2. 学生跟读,理解故事情节。
3. 老师提问学生,询问小松鼠和小鸟的特点和行为。
三、讲解(15分钟)
1. 老师通过图片和例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读音、词义和造句的讲解。
2.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的词语。
四、拓展(10分钟)
1. 老师出示一段描述小松鼠和它的朋友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2. 学生独立阅读,回答问题。
3. 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回答的问题。
五、巩固(10分钟)
1. 老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一篇关于小松鼠和小鸟的故事。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故事。
3. 老师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六、总结(5分钟)
1.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力。
2. 学生自我评价,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评课稿:
本节课以《语文园地四》第三课《小松鼠和小鸟》和第四课《小松鼠的朋友》为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导入环节中,通过观察图片和猜测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呈现环节中,老师逐段朗读故事,并重点读出描述角色特点和行为的句子,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在讲解环节中,老师通过图片和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并进行读音、词义和造句的讲解。在拓展环节中,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巩固环节中,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故事,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整节课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篇三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上课。
师:孩子们,愿意看动画片吗?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动画片呢!
(播放动画,老爷爷骑着小毛驴)
师:故事讲完了,闭上眼睛,想一想,究竟该听谁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读课文。
[老师把故事讲得极为生动,画面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相信现场的所有人都走进了故事的情境。]
师:对于爷爷和孙子骑驴的说法,都有哪些说法?
生:要把毛驴给压死了。
师:这是谁说的?
生答。
师请一个学生担任采访任务,在黑板上贴上一个头像,并写上观点。
学生采访另一学生。
生:还有一个小孩看到了这样情况,
师:非常好,读得很认真。(贴出人物并写上观点)
[老师通过梳理观点,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体现了年段特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师:有这么多的说法,咱们快点出主意,给老爷爷出出主意。
(有学生举手)先不忙说,先想想该怎样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想好后再说,这是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做法。]
师统计学生的观点。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老师表扬并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头像,写上省略号。
[省略号的使用很巧妙,既表明学生有很多观点,同时又说明学生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拓展了学习空间。]
师:现在老师帮你们找找位置,同意孙子骑的同学在哪儿呢?哦,在这儿吧。
(安排位置)请大家静悄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同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
[分组学习,目的是整合意见,统一观点,拿出不同的讨论依据,但就现场效果来看,学生讨论并不热烈,可能是大家都比较统一,没有辩论的需要。]
师:哪个小组能把自己小组的想法清清楚楚说给大家听呢?
生:因为孙子太小了,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他是从小孩的角度在考虑,你们听懂了吗?
生:爷爷心疼孙子,我家就是这样的。
师:你有一个好爷爷,我真羡慕你。还有哪组想跟他们赛一赛。
生: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
生:爷爷年纪大了,万一生病了,受伤了
师:你在家里是个乖孙女。
生:爷爷年龄大了,骨头松了。
生:驴很强壮,古代没有把驴骑坏的,所以我们认为没有驴不骑真笨。
师:对他们的发言有没有意见?
生:他们的发言声音很宏亮。
师:还有一个小组。
生:我们想给大家用表演的方式给大家说。
生:爷爷,让我骑一会儿吧。
生:我下来让您骑吧。
师:你们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加上了动作。你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加上了动作。
师:对,加上动作能够让我们表达得更清楚。
师:哎呀,到底该听谁的呀?
生: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应该让孙子骑。
师:看了半天,看来的确尊敬老人。
生:你爱护动物,可是驴本来就是给人们骑的。
[这一大部分,包括后面的部分都是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高,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面的内容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加上老师的.肢体语言比较多,无以纪录,请大家原谅。
[后面一些讨论还是围绕这个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了应该怎样骑驴。我觉得对这个年段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
应该思考的两个问题:
一、口语交际课究竟要训练什么?
口语交际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单一的交际情境,就是骑驴这件事,并且始终围绕这件事情展开讨论。从上课的开始,到上课的结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吗?没有。学生先前表达的和最后表达的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学生在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语言表达没有提高有两个因素,一是情景太简单,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上没有变化,情感上就没有变化,那么语言表达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思维的难度和梯度,从事至终讨论一个问题。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缺少必要的指导,大家都明白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但是就本节课而言,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的,而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的,学生对表达方式,表达的语气,表达的准确性,没有用自己的评价去引导。
二、口语交际课的目的是什么?
口语是日常生活用语,为的是生活的更好,更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这节课中,老师用了40分钟,解决了一个所有学生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意义何在?既然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应该适时的把教学的重点从书本转向生活实际。课题就是《该听谁的》,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左右为难的时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类似的环节,但是学生说的学习跆拳道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感觉,解决起来比较方便。老师完全可以用一半的时间解决骑驴的问题,然后创设另一个情境,把问题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创设很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有思维上的跳跃,有了思维的跳跃,造成思维矛盾,学生就会用新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就需要学生重新思考和创造,从而重新组织语言,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再就是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语文即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感觉:教师水平高,基本素质好,但教学设计缺少灵性,低估了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更多施展的空间,以至最后10分钟,大家都是在挨时间,甚至重复前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