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的说课稿【实用3篇】
小学数学教师的说课稿 篇一
标题:通过游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数学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堂关于通过游戏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数学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3.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或课后完成一道数学问题,然后将解题过程写下来;
2. 准备多种数学游戏,如数独、华容道等;
3. 准备学生的作品展示板,将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贴上。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数学思维的思考。例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个问题,明明知道答案,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引入新知(10分钟)
介绍数学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活动一:解题分享(15分钟)
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在课前任务中解题的过程和答案,并与全班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活动二:数学游戏(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数学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解题方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5. 活动三:总结分享(10分钟)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完成数学游戏,并思考如何将游戏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板书要点:
- 理解数学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 掌握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数学思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师的说课稿 篇二
标题:用趣味实例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数学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堂关于通过趣味实例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课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掌握一些常见数学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3. 通过趣味实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例。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多个趣味实例,如用水果模型解释平行线、用乐高积木解释立体图形等;
2. 准备学生的互动环节,如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思考。例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个问题,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数学概念,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解释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2. 引入新知(10分钟)
介绍数学概念的定义和特点,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不同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
3. 活动一:趣味实例展示(20分钟)
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准备的趣味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实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活动二:学生互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一数学概念进行讨论和分享,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这个概念,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 活动三:总结分享(10分钟)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吗?你们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和技能?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某一数学概念,并写下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板书要点:
- 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掌握一些常见数学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趣味实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趣味实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师的说课稿 篇三
小学数学教师的说课稿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下面是小学数学教师的说课稿,请参考!
小学数学教师说课稿(一)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 4/8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
1.画--让学生用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2.想--1/2、2/4、3/6 、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吧?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吧?
3.问—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4.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应用意识。
3.创新性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起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
复习迁移。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课开始发给每位学生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为此,我在上面教学的基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2、2/4、3/6、 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 (2)3/8=12/2 (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线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 1/6 4/9 4/6 12/16
3/4 2/3 20/25 6/36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