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通用3篇】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0°和70°,请问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解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原因。
3. 计算方法(15分钟)
介绍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首先,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计算其内角和。然后,通过示例计算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4. 拓展应用(1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
5. 巩固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归纳(5分钟)
让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讨论。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一些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题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内角和 = 180°
示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技巧。通过拓展应用和巩固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设计合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比较好。下节课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掌握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0°和70°,请问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解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原因。
3. 计算方法(15分钟)
介绍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首先,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计算其内角和。然后,通过示例计算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4. 拓展应用(1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5. 巩固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归纳(5分钟)
让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讨论。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题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内角和 = 180°
示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技巧。通过拓展应用和巩固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设计合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比较好。下节课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篇三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立即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现: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整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发现,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互相观察拼图,验证结果。从观察交流中,互学方法,达到生生互动。待交流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想: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现?采取组内交流的方式,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学生汇报组内的发现。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想: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照刚才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索,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注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单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单化的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巩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经验。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发展个性思维。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知识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学生拼图展示
已知:
求证:
证明:
开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