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说课稿(实用6篇)
幼儿大班说课稿 篇一
主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认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提高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动物分类,并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动物图片、幼儿童谣《小乌鸦》、幼儿绘画纸、彩色笔。
2. 材料准备:动物的图片和简单介绍、幼儿童谣《小乌鸦》歌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动物图片,鼓励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称和特点。引导幼儿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简单的讨论。
2. 学习活动(15分钟):
a. 老师播放幼儿童谣《小乌鸦》,幼儿跟着节奏摇摆身体。然后,和幼儿一起唱歌,并询问幼儿关于乌鸦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b. 老师出示乌鸦的图片,并简单介绍乌鸦的生活习性,例如它们生活在树上,会飞翔等。
c. 老师继续出示其他动物的图片,如狗、猫、鱼等,并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狗和猫是家养动物,它们喜欢和人类在一起,而鱼生活在水中,需要水来呼吸等。
3. 创作活动(20分钟):
a. 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绘画纸和彩色笔。
b. 老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绘制自己喜欢的动物或者描述动物的特点。
c. 幼儿完成绘画后,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4. 总结(5分钟):
老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询问他们对动物生活习性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幼儿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的意识。
幼儿大班说课稿 篇二
主题:感恩节的由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和意义,认识感恩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3. 情感目标:通过感恩节的学习,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增强他们对家人、老师和朋友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2.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恩之情。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感恩节的相关图片、幼儿童谣《感恩歌》、幼儿绘画纸、彩色笔。
2. 材料准备:感恩节的简单介绍、幼儿童谣《感恩歌》歌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感恩节的相关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和人物。引导幼儿对感恩这个词进行简单的讨论。
2. 学习活动(15分钟):
a. 老师播放幼儿童谣《感恩歌》,幼儿跟着节奏摇摆身体。然后,和幼儿一起唱歌,并询问幼儿对感恩的理解和感受。
b. 老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感恩节的由来和意义,例如感恩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用来感谢他人的日子。
c. 老师通过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向幼儿展示感恩的具体表现,如帮助别人、说谢谢等,引导幼儿理解感恩的重要性。
3. 创作活动(20分钟):
a. 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绘画纸和彩色笔。
b. 老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感恩的理解,绘制一幅感恩节的画作,可以包括感恩的事物和人物等。
c. 幼儿完成绘画后,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4. 总结(5分钟):
老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询问他们对感恩节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恩。
幼儿大班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下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而孩子们也异常的喜欢雨,每当下雨,他们就兴奋地谈论着,我抓住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了解雨。新《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并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性。”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作品的主题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扩展,出现了想要模仿创造的。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听雨》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并且用拟人化来表达小雨点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优美散文作为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借助画面观察、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散文诗的形式,从而进行仿编。通过活动旨在锻炼幼儿想象力,整体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
2、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把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欣赏诗歌《听雨》,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2)能大胆自信地交流下雨天的活动,表达自己对下雨天的喜好。
(3)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乐观地去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声)的经验,大胆想象和创编。
3、活动准备:ppt课件、背景音乐、诗歌挂图
二、说教法
本活动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看下雨课件让幼儿聆听雨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问谈话法: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理解诗歌内容。通过谈话,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拟人、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演示法;通过课件、层层挂图的展示,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的句式特点和意境美,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
4、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编,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多感官参与法:“说雨”环节首先让幼儿聆听雨声,“听雨”环节幼儿观看课件和挂图,这样幼儿在听听、看看、讲讲、议议中,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2、观察讨论法:“听雨”环节中让幼儿观察四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讨论同样是雨点,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
3、想象创编法:在“听雨”环节,重点提问: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它在干什么?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四、说过程
1、说雨请幼儿聆听雨声音乐,说说自己喜欢下雨或不喜欢下雨的原因。
2、听雨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1)从“小豆豆”的角色引入,引出诗歌。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完整朗诵诗歌《听雨》。
(3)分段欣赏
①第一段重点提问:小豆豆不喜欢下雨的原因?妈妈教了她什么好办法?
②教师朗诵重点部分,以层层展开图片的方式,辅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和情趣。
重点提问:四句话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样是雨点,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4)结合图片,教师再次完整配乐朗诵诗歌《听雨》。
(5)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重点提问:雨还会落在哪里?它在干什么呢?
3、雨趣感知雨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观看ppt课件:在雨天我们还能做什么事让自己快乐呢?
(2)小结:最后送孩子们一个大大的微笑,希望你们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幼儿大班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着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世界和万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因此,我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这样一起幼儿的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为:
1.幼儿认识钟表,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认识整点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三.活动准备
1、制作钟表一个.
2、幼儿每人制作一个钟表。
3、幼儿用书大班下册《科学与数学》。
四.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谁?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请小朋友猜猜他是谁,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大家猜猜他是谁?
引导幼儿学说:“钟表”
2、师:刚才的谜底是“钟表”,请幼儿说说钟表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钟表朋友。(出示制作的钟表)
3、引导幼儿观察钟表的表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表,钟表上都有什么呢?
有数字宝宝,有针,请小朋友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
幼儿学说:“分针”“时针”“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4.通过拨动钟表调时钮,认识钟表的“整点”。
(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拨动钟表的调时钮,分针转一圈从12点转到12点,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就是走了一个小时。引导幼儿说:“1点、2点、3点、4点……”)
板书:1点2点3点……
5、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听老师的口令拨动钟表。(找3—5个小朋友示范)
6.给幼儿每人发一个制作的钟表,幼儿听口令拨动钟表(老师巡回指导)。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口令,老师说几点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拨表,比一比,看谁又快又正确。
现在9点了,小朋友该起床了。
现在10点了,我们该吃早餐了。
现在12点了,我们该到室外去做广播操了。
现在1点了,我们该吃午饭了。
7、老师拨动钟表调时钮,幼儿看老师拨到几点,然后记录在纸上。
8.示意幼儿把幼儿用书翻到22页,听指令做题。教师巡视。
幼儿大班说课稿 篇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的文学活动“蒲公英”,作品原文是:青草地上开着黄色的小花朵,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花朵凋谢后,花托上能结出雪白的绒白色的球。田野的风吹着,那雪白的绒毛在天空中飞扬起来,比柳絮还要轻。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轻盈地降落下来。
下面我就说说本次活动的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这是篇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层次清楚分明,以第一人称来写,使幼儿们在欣赏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而易于幼儿了解的比喻手法,使整篇散文优美而又富于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幼儿们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易于幼儿们朗诵和仿编。结合季节特点,我在活动前带领幼儿们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和了解认识蒲公英,为学习散文打下了基础。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三个方面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在观察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幼儿欣赏散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2、引导幼儿们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儿情操,感受身边事物的美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
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而重点则是在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学会朗诵散文。
二、说教法:
每个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课件、背景乐和散文录音、教师自身的朗诵,把幼儿们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使幼儿们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体验学习散文的快乐。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幼儿们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验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欣赏倾听法、谈话交流法、游戏表演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敢说、想说、愿意说,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直观视听法、讨论谈话法、情境表演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学得轻松,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蒲公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
2、录音机、配乐散文录音带。
3、蒲公英头饰若干。
4、课件及背景乐(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画面二:青草地上开着许多野花;画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谢过程,结出绒白色的球→风一吹,花朵上的绒毛随风飞扬→雪白的绒毛轻盈降落;画面四:第二年绒毛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三、说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的展示,激起幼儿兴趣。《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和课件的展示给幼儿创设了一种散文意境。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说:“昨天,老师做了个梦,梦见我来到了青草地上,看到了什么?你们来猜猜!”幼儿们一定会积极的响应我的提问,他们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猜想我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再告诉幼儿们我看到的是草地上开着许多美丽的野花,让幼儿们继续猜想我最喜欢什么花?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说话的空间和机会。幼儿们在谈话想象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体验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这时教师再打开课件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让幼儿得到答案会无比兴奋和满足,激发起幼儿想去欣赏和学习散文的兴趣。
第二部分:欣赏散文,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这一部分我分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通过播放散文课件和配乐录音,让幼儿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在幼儿们对散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我回提问:
①蒲公英在什么季节开花?
②散文里说青草地上怎么样?“我”最喜欢什么?
③蒲公英开着什么颜色的小花朵?
④散文里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有趣?
(二)帮助助幼儿欣赏散文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情景表演和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对蒲公英成长过程的描述,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田野里的风吹来,它怎么样?”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散文优美的词句,利用课件展示帮助幼儿理解“飞扬”和“比柳絮还轻”。让幼儿用动作去表现体会“轻盈的降落”。此时,我适时地启发引导幼儿了解“蒲公英的种子轻盈的降落是为了什么?”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好。在示范朗诵时,教师配以情境表演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的张口习得散文中的语句,丰富幼儿的语言。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活动的重点在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突破活动的难点,理解什么是比喻句。教师采用的是示范举例说明法,让幼儿去讨论:
①为什么说花托结出的种子像雪白的绒毛似的球?
②为什么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通过幼儿们自发的讨论归纳出比喻就是把ХХХ比作ХХХ。在幼儿们理解了的基础上学说比喻句并能举一反三,如“小朋友的脸红得像苹果”、“妹妹长得比花儿还要美”等等。最后帮助幼儿归纳主题,总结出散文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的优点。“你觉得这篇散文听起来怎么样?为什么优美呢?”
(四)请幼儿们戴上蒲公英的头饰,跟着配乐散文,一边表演,一边自己轻轻地跟着朗诵散文,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特点,激发幼儿们对生命的热爱。
在每个环节中,无论是提问还是幼儿交流中,我始终注意和幼儿处在同一平行线上,善于倾听幼儿们的每一个回答,而且每次的提问都出自于双方自然的对话,使整节课少了点教师机械授教,多了点轻松与自然。在设计提问中,我给予幼儿们更多说的空间,不去束缚他们的思维,充分体现幼儿们在活动学习中的自主性。
第三部分:延伸后续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
1、绘画——“ΧΧ花”。
师以肯定、赏识的言语鼓励幼儿在活动后画下自己喜欢的花卉进行张贴,让幼儿们自由评价:花的品种、绘画的布局、色彩的运用等等,使一次活动能让幼儿们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2、仿编散文。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转化为一篇新的散文,按照原散文的思路进行仿编。“ΧΧ上开着ΧΧ花,我最喜欢ΧΧ花。ΧΧ花开着Χ色的花,多么ΧΧ的ΧΧ花,春风吹来,ΧΧ花好像在ΧΧΧΧ,阳光照着,ΧΧ花好象ΧΧΧ,蜜蜂(蝴蝶、小鸟)飞来,ΧΧ花说ΧΧΧΧΧΧ。”
散文的长短因人而已,允许幼儿有更丰富的想象,不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结构仿编。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幼儿大班说课稿 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省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材第五主题《房子大观》中的次主题二里的教学活动四《走小路》,这节教学活动,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幼儿已经学习过,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能按两种以上规律进行排序。
(2)能够自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能够按两种以上规律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自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创设情境等,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两种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1、听音乐师幼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小猫,师幼谈话激发幼儿排序的兴趣。
(1)引导幼儿按一定规律打扮小猫。
(2)引导幼儿观察在我们周围有哪些按一定规律摆放的的物体。
3、引导幼儿自创规律排序。
(1)教师创设情景:小猫盖了一座新房子,它想请小朋友帮它铺几条有规律的小路,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帮它铺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即有规律,又好看呢?
(2)幼儿自创规律铺小路,教师巡回指
导。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创设情境的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基础起点,先让幼儿观察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然后让幼儿寻找其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让幼儿在玩中、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再通过“铺小路”,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动手操作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