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优选4篇)
儿童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 篇一
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阶段。为了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气球火箭"。
实验目的:了解气体的特性,学习火箭推进原理。
实验材料:
1. 一个塑料瓶
2. 一张纸
3. 一根吸管
4. 一根细线
5. 一只气球
6. 胶带
实验步骤:
1. 将塑料瓶底部切掉,使其成为一个开口的圆筒状。
2. 将纸张卷成一个锥形,作为火箭的头部。
3. 在纸锥的底部剪一个小口,使吸管能够插入其中。
4. 将吸管插入纸锥底部,用胶带固定。
5. 将气球套在塑料瓶的开口处,用胶带固定好。
6. 将细线绑在吸管的顶部,作为火箭的引导线。
7. 拉伸气球,抓住细线一端,让气球充满气体。
8. 松开细线,观察火箭的飞行情况。
实验原理:
当我们抓住细线放松时,充满气体的气球会迅速释放气体,产生向后的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火箭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的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火箭向前飞行。
实验结果:
当我们拉伸气球,然后松开细线时,火箭会向前飞行。飞行的距离和高度取决于气球充满气体的程度和拉伸的力度。
实验小提示:
1. 可以尝试调整吸管的角度和纸锥的形状,观察对火箭飞行的影响。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大小的气球,观察对火箭飞行的影响。
3. 可以进行多次实验,记录不同条件下火箭的飞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习到科学的知识。同时,这也是一个亲子活动,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希望大家能够尝试这个有趣的实验,一起享受科学的乐趣。
儿童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 篇二
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阶段。为了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另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彩色牛奶"。
实验目的:了解表面张力和液体混合的原理,学习科学现象。
实验材料:
1. 一杯牛奶
2. 食用色素(红、黄、绿、蓝)
3. 一根棉签
4. 洗洁精
实验步骤:
1. 将牛奶倒入杯子中,使其盖住底部。
2. 在牛奶的不同位置滴上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3. 在棉签上涂抹一些洗洁精。
4. 将涂有洗洁精的棉签轻轻触碰到牛奶表面的色素点上。
实验原理:
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物质会使牛奶呈现出一种表面张力。当我们在牛奶表面滴上食用色素时,色素会浮在牛奶表面,形成彩色点。而洗洁精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破坏牛奶表面的蛋白质和脂肪,降低表面张力。当我们用涂有洗洁精的棉签轻轻触碰到牛奶表面的色素点时,洗洁精会与色素混合,使色素扩散开来。
实验结果:
当我们用涂有洗洁精的棉签触碰到牛奶表面的色素点时,色素会迅速扩散开来,形成美丽的彩色图案。
实验小提示:
1. 可以尝试在牛奶中滴入不同颜色的色素,观察不同色素之间的混合效果。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涂饰物,观察对彩色图案的影响。
3. 可以进行多次实验,记录不同条件下彩色图案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习到科学的知识,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混合原理。同时,这也是一个亲子活动,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希望大家能够尝试这个有趣的实验,一起享受科学的乐趣。
儿童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 篇三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敢于假设和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2、初步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活动准备:
幼儿:每组一个瓶子、鸡蛋(大于瓶口)、鸡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积木、小皮球、海绵、小玩具。
教师:打火机一个、报纸、镊子、蜡烛、瓶子、鸡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积木、小皮球、海绵、小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神奇瓶子。
2、幼儿5-6人一组进行实验。
——你是怎样把比瓶口大的物品放进瓶子里。
3、让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有什么方法让比瓶口大的鸡蛋放进瓶子里,却不破呢?
4、老师示范“吸蛋入瓶”的过程。
----幼儿尝试着做实验。
活动延伸:
出示酸奶瓶问幼儿喜欢喝吗?如果倒着喝能喝到吗?为什么?
儿童趣味亲子科学小实验 篇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二、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三、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四、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得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