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的课后反思【精简3篇】
分数的意义的课后反思 篇一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分数是我们经常面对的一种评价方式。无论是在考试中得到的分数,还是在日常学习中的作业打分,分数都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然而,分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在课后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分数是对我们学习成绩的一种客观评价。通过分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表现如何。分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计划。当我们得到一个高分时,我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这也会进一步激发我们学习的动力。而当我们得到一个低分时,我们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寻找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因此,分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以引导我们进步的工具。
其次,分数也是一种对我们努力的认可。当我们取得一个好成绩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的结果。分数的高低反映了我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如果一个人拼尽全力,但最终得到一个低分,那么这个分数也许并不能完全反映他的价值。然而,分数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回报,是否值得继续努力。因此,分数也是一种对我们努力和奋斗的认可。
最后,分数还是一种评价学习效果的指标。通过分数,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分数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并与老师进行交流,共同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分数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评价。通过分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成果和问题所在,从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
总的来说,分数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对我们学习成绩的客观评价,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指标。然而,我们不能过分迷恋分数,将它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分数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追求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分数的意义的课后反思 篇三
分数的意义的课后反思
篇一:《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1258字)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我为了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了三个预习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做学具帮助理解问题。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链接点。然后检查预习第一个问题“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说出了分数的产生,我再通过课件让学生总结出分数的产生,再借助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有效地“起跑”。
接着我导入课题,出示第二个预习问题:“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3/4呢?”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到黑板前像个小老师一样讲解1/4和3/4的含义,有的学生学具准备的真不错。如,赵英琦画了四个菠萝,并分别剪了下来。 张羽含剪了一个正方形,并把它折成四等分,
涂了不同的颜色表示1/4和3/4。当小老师的同学基本上能把1/4和3/4的含义讲清楚。再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分数的意 义。在记忆分数意义时我又让学生自己找出概念中特别注意的地方,并重点读出来,背出来。这样做学生喜欢,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做题时能特别想到注意的地方,能不出错,或少出错。
尽管在讲分数的意义时我重点和学生共同总结出都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但在解决“把20本书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 ),单位“1”表示 ( )”时,学生知道是把20本书看作单位“1”,可每组分1/4却答 不对。我根据五年级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让学生在脑中出现20本书,然后把这20本书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对于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采取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手段进行了教学。
最后我出示第三个预习问题“什么叫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学生预习的很好,能准确的答出来,并举例说明。但在做题时 学生遇到了困难,“35/21 里有( )个( ),”我根据课堂上生成的问 题进一步讲解了分数的的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两种含义,并临时出了几道类似的题让学生个人回答和集体回答。使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采取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效果是明显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节课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在课前我就提出了要求,学会倾听,不要在别人没回答完问题时就抢答。在小组活动前要注意听老师把要求说完
再活动。不要在教师没说完要求就开始小组讨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篇二:《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1255字)
1、《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有如下体现:
(1)师: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我们是仍然来分一个物体呢,还是试着来分一堆物体?
生:分一堆吧。
教师创设条件,由学生选择教学的起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2)师: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使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师: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把这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你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1份与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吗?
把苹果盖起来,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令人好奇的,虽然不好猜苹果的个数,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巧妙地铺垫了平均分的一堆物品具体有多少个并不重要,重点要研究平均分份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本节课先后2次安排学生通过操作逐步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1)在复习阶段设计了“用你手中的学具能得到哪些分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对分数的已有认识。
(2)在学习新知阶段设计了“请大家用纸袋内的学习材料动手分一分,然后用分数来表示你想要的'部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用填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学生通过操作领悟到平均分的是什么物品不重要,平均分的是1个物品还是多个物品组成的群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均分了几份,我们要表示的是几份,学生在几十分钟的学习探索中,能对分数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应归功于大量的数学活动。
3、《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有个性的过程。让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1)本课在设计2次动手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学习材料是开放的,即每组学具的物品不同,多少也不同。使每组学生的操作结果各不相同。
(2)在理解单位“1”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分组探讨前面的谈话:“如果这不是一堆苹果,是一堆棋子、一堆卡片、一堆硬币……,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分数吗?”以及抽象概括,构建新知时设问:“既然与分的是什么、是多少没关系,那么我们给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以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单位“1”。单位“1”除了可以是这些,还可以是哪些?”
篇三:《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261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新教材的确给孩子减轻了学习负担,不需要死记那些枯燥的概念了。同学们学习也有兴趣了,讲完之后我又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首先让学生说出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这个分数。如4/5 的分数单位是 1/5, 4/5里面有4个1/5,4个1/5 是4/5 。然后我再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意义,例如学生说: 2/3表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这两份占这块蛋糕的2/3 。是把这块蛋糕看作单位“1”。经过这样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掌握的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