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后教学反思【优选3篇】
高一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在高一历史课后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我发现有时我过于注重教授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我会在课堂上详细解释历史事件和概念,但很少给学生提供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其次,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有限。我主要采用讲解和问答的方式来传授知识,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我应该尝试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另外,我也意识到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和具体。有时我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他们的答案对不对,而没有给予详细的解释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错误和如何改进。因此,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加重视对学生答案的解释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首先,我计划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辩论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此外,我还计划使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会改进我的反馈方式。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互相学习,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会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我还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对高一历史课后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反馈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一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在高一历史课后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时,有时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整体的把握。这导致学生们只能记住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因此,我需要改进自己的讲解方式,注重历史事件和概念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
其次,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我会在课堂上介绍很多历史事件和概念,但很少给学生提供机会来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我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另外,我也意识到我在课堂上时常过于依赖教科书和讲义,而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这导致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下降,并且容易产生厌倦和疲倦的情绪。因此,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参与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已经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首先,我计划在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时,注重整体性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我会使用图表、时间轴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其次,我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时,我也会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最后,我会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参与度。我会引入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通过对高一历史课后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一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高一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一共讲了高一四个班:14班、13班、12班、11班(均为理科班)。经课后反思,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的控制,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完不成。导入部分时间过长,迟迟没有切入本课主题;前两个子目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宗法制这一重点的、难理解的内容没有讲透,这实在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其次,除了13班,其他班级均使用多媒体授课,问题在于多媒体、板书、教师授课之间如何有效衔接,使其既不耽误时间,又能发挥多媒体和板书的作用。某些班级授课中存在板书书写与讲课内容存在时间差。此外板书字迹要加强,应该“遒美中求速度”。
其三,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及课堂中比方的运用。语言应当随性,但不可过于随意!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可能你的一句不经意的随意语言,他们会效仿;你的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会四处传播;在授课过程中,我打过几个比方,比如以国家主席和省长类比天子与诸侯;以周朝王畿地区类比今天的北京周边,虽然易于理解,但尽量少用!
其四,教姿教态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我有喜欢走来走去,踱来踱去的现象,教师可以下去走动,也是监督学生的一种方式,但不宜过于频繁,过于频繁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
其五,教学过程中,各主题之间衔接生硬,刻板,不够自然。
一天的课结束后,有如下几点感想和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初次感受到了“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在我的观念中,一直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以为他们应该听老师来讲就可以了,尤其是文科!事实上,这里面存在着刻板印象。换句话说,我“低估”了学生。今天上课,我有几个讨论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比如夏商时代的王位世袭制,通过一段史料来展示,使学生归纳它们的特点;通过分封示意图来归纳分封制特点等等。虽说预先设置了,但我想学生也会沉默不语,所以本想自己来讲。但14班某位学生在回答分封制特点的时候,出乎了我的意料,他谈到一点:“分封的诸侯国镐京东边的多,西边的少”(大意)。回答完毕后,我让同学们鼓掌,以此来鼓励他。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这也促使我课后回来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看来,虽然是理科班,虽然是学生,但是学生的思维的发散的,不应过分“低估”。课后与学长们交流,他们提供我几个观点:1)西边乃羌戎之地,开发的比较晚;2)东边历经多次族群融合和商朝的开发,有分封基础;3)地理环境,西边多山;
2、课堂中生成性问题如何处理。比如11班曲心喆同学在回答分封制特点时,说到了“周王的权力分散
”(大意)。我当时只是说“回答得不错,请坐”。其实这里边可以挖掘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我在总结分封制所起作用的时候,提到了一点“国家权力趋于严密”。这是否前后矛盾呢?非也!但是我没有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白白流失。倘若抓住,课堂时间如何处理?值得反思。3、本课是请了葛连宝师和金丽青师去听的,在课后交流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比如,诸侯王的“权利和义务”还是“权力和义务”?还有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性,而我的课上没有提到。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三监叛乱”这件事儿,学界还存在争议,究竟是“管叔、蔡叔和武庚”还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呢?与晋这一封国有关的典故“桐叶封弟”。
4、备课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知道学生心理,换句话说就是要“备学生”,昨天刘xx老师告诉我说:“一定要了解学生,不然你课讲得再好,学生也不喜欢。”(大意)本课我在多媒体上用了较多的文言资料,还有繁体字,是否合适?因学生而异。
5、授课不宜“满堂灌”,以前我认为“满堂灌”很好,尤其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但现在看来,若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一言不发,除非老师讲得“相当”激情洋溢、生动形象,否则,不仅老师累,学生也腻烦。以我现在的能力,虽说有激情,但若要整堂课都能抓住学生,功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当选择适合学生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这样既不使老师过于劳累,也可以活跃及课堂氛围,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可小觑。比如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读图归纳总结分封制的特点,我自认为是很好的一例,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6、课堂语言不够丰富。这里的语言,专门指的是学生回答问题后,该通过何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坐下。我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好,请坐!”是否过于单一呢?
7、诚如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一样,老师对班级的第一印象也会影响老师的情绪。比如在13班上课,第一次上课在他们班就感觉讲得不好,课堂比较沉闷。这节课依然如此。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