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精简3篇)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 篇一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选择精彩的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次教学实录的主题是《狼》,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实际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狼》的教材;

2. PPT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

3. 小组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猜谜游戏,让学生猜出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哪种动物。通过提示,学生猜出本节课的主题是狼。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

教师将课文《狼》分段展示在PPT上,并让学生跟读。然后,教师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狼是怎样的动物?它们有哪些特点?”“狼如何捕猎?它们的狩猎技巧有哪些?”等等。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三、图片展示(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狼的图片,如狼的生活环境、狼的外貌特征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描述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小组活动(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分配一张纸和一支笔,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一篇关于狼的短文。教师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如:“如果你是一只狼,你会如何生活?”等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然后开始写作。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朗读自己小组所写的短文。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过程中,了解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也得到了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 篇二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精彩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次教学实录的主题是《狼》,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实际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狼》的教材;

2. PPT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

3. 小组活动所需的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猜谜游戏,让学生猜出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哪种动物。通过提示,学生猜出本节课的主题是狼。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

教师将课文《狼》分段展示在PPT上,并让学生跟读。然后,教师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狼是怎样的动物?它们有哪些特点?”“狼如何捕猎?它们的狩猎技巧有哪些?”等等。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三、图片展示(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狼的图片,如狼的生活环境、狼的外貌特征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描述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小组活动(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分配一张纸和一支笔,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一篇关于狼的短文。教师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如:“如果你是一只狼,你会如何生活?”等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然后开始写作。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朗读自己小组所写的短文。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过程中,了解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也得到了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 篇三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

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相关文章

《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精简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海潮》语文教学设...
教学资料2013-09-07
《望海潮》语文教学设计【精简6篇】

小学数学教学研修日志【推荐5篇】

小学数学教学研修日志1倾听了专家的讲座,我感悟很深。其实数学本身就被看作一种工具,是人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眼睛和钥匙,数学用量化和逻辑为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提供了统一的和严密的基础,并通过不断衍生...
教学资料2016-08-02
小学数学教学研修日志【推荐5篇】

四年级科学《灯泡亮了》优秀教学实录【精选3篇】

教学目标1、能用导线、灯泡等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资料2012-03-08
四年级科学《灯泡亮了》优秀教学实录【精选3篇】

《一分钟》课后教学反思(经典3篇)

优势:一、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经过精心设计和多次研究,教学流程设计较为合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定准确,环节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习惯培养意识较强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资料2018-01-01
《一分钟》课后教学反思(经典3篇)

《玩出了名堂》语文课教材理解(精选3篇)

一、教材简介: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
教学资料2015-01-05
《玩出了名堂》语文课教材理解(精选3篇)

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最新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
教学资料2012-05-01
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最新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