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位置与范围》地理课后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中国的位置与范围》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在本次地理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对《中国的位置与范围》这一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这节课主要以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范围为主题,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在引入这一课题时,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可以问学生中国在世界上的具体位置是在哪里,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接壤情况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实际案例和故事,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记忆力。例如,我可以讲述中国的边界线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哪些历史和政治因素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范围,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和兴趣。
另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除了简单地告诉学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范围,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推理。例如,我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地理数据和信息,让他们自己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范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使用地图工具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我可以让学生使用地图测量中国的国土面积,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接壤线等等。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范围。
通过对《中国的位置与范围》地理课后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国的位置与范围》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中国的位置与范围》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学习中国地理,要认识和了解祖国
,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我对学生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1、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赤道圈,复习纬线圈的特点。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从而学生能得出结论:中国位于北半球。接着让学生找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E、160W,并复习东经与西经的替变规律,得到结论:中国位于东半球。
2、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复习有关五带的知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
复习七大洲与四大洋与方位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提问:北冰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南极洲被哪几个大洋包围?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直接通过活动材料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做好必要的铺垫。
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读图分析,能使学生温故知新,也教给了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