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长城》的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长城的历史背景、建造目的和重要性;

2. 能够描述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1.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目的;

2. 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教学难点:

1. 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目的;

2. 描述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中国长城的历史背景、建造目的和重要性;

2. 模型或图片资料展示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3. 分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长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目的,让学生了解长城的重要性。

Step 2 探究(20分钟)

利用课件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分配一段长城的建造过程,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和讨论找到答案。

Step 3 呈现(15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长城建造过程。学生可以使用图片、模型或口头描述等形式进行呈现。其他学生可以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Step 4 总结(10分钟)

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造目的、特点和建造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加深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

Step 5 拓展(15分钟)

鼓励学生自主拓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长城的其他知识,如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长城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等。

Step 6 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形式,旨在检验学生对长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Step 7 结束(5分钟)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如绘画、手工制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长城》的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掌握描写长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描写长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理解长城的文化意义;

2.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写长城。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长城的相关文章或诗歌。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长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长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Step 2 阅读(25分钟)

分发长城的相关文章或诗歌,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鼓励学生标注关键词和句子,并提出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描绘长城。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阅读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Step 4 创作(20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角度或主题,写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或诗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尽量描绘长城的美丽和伟大。

Step 5 朗读和分享(15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朗读并分享他们所创作的短文或诗歌。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Step 6 总结(10分钟)

对长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描写方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加深对长城的理解和认识。

Step 7 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写作题等形式,旨在检验学生对长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Step 8 结束(5分钟)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如短文、诗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长城》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其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城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齐读课题)

  二、出示图画,比较观察

  1、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两幅图画: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三、图文对照,理清脉络

  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找出对应段落。)

  四、感悟表达,交流感受

  1、进行写法上的引导,知道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由整体景象到局部描写的方法。

  2、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眼中的长城。

  (生自由读课文)

  3、自由交流。

  五、图文对照,感悟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预设交流一:

  研读重点句: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

  体会长城的长。

  ⑴ 在这句话当中,作者把长城比作什么?

  (长龙)

  这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出示:

  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

  理解重点词。

  ⑵ 体会比喻、列数字的表达方法。

  ⑶ 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预设交流二:

  ⑴ 从课文的第二段中,你还能感受到长城的其他特点呢?

  ⑵ 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感悟坚固、巧妙。)

  ⑶ 课件出示长城构造图:

  谁能当上小导游,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

  ⑷ 了解每部分的作用,引导体会设计的巧妙。

  ⑸ 感情朗读,升华情感体验

  3、学习三、四自然段,感受古代劳动人

民修筑长城付出的艰辛、智慧:

  ⑴ 预设交流三:

  ①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你从课文那句话中知道科技非常不发达?

  ② 重点研读:

  “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台上这陡峭的山岭”。

  交流体会:

  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

  (一步一步、陡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③ 激情朗读:

  是啊!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

  (指读)

  ④ 拓展画面,激发想象,披文入情:

  引入课外资料,指读谈感受。

  ⑤ 激情朗读,反复诵读。

  ⑵ 预设交流四:

  ① 一起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自豪、激动地、赞美的、敬佩)

  ② 带着你们各自的情感体验,试着把你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

  六、课件出示伟人题词,齐读升华体验

  七、观看录象,加深感悟

  1、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写在课题上!

  2、同学们,把心中的歌,把笔下的情,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

  3、播放歌曲《长城长》,畅谈感受。

  【教学反思】

  一、借助媒体,超越传统,巧现画面,有效突破重难点

  进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采取了传统教学时以看图为主线,图文结合,通过“三看长城”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如:初次读图,在看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有序表达方法,效果较好。利用两副画面,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直观形象的理解重点词句,简洁有效,一改以前词语教学时反复纠缠,理解模糊的弊端,收到奇效。再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更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顺利帮助学生,为理解长城“高大、坚固,巧妙”的重点收到了举重若轻的良效。

  二、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该如何灵活应对

  第二自然段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借此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原本设计以一名学生为主介绍,其余学生补充的环节,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可在实际教学时,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我就直接让一名学生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此时台下响应者寥寥无几,没有出现我预设中的热烈场面,因此,我又反复“引导启发”,可还是费力不讨好,造成这部分内容拖拉疲塌。如果当时及时调整,以小组读书、讨论为主,再结合运用课件的图片资料,通过调动每一个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再来朗读理解,我想,效果会大不相同。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处。希望能给大家以借鉴。反思课前教学的设计与课中的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当教学的实际进程并没有向着课前所预设的方向而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灵活应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是今后需要自身思考的地方,也需要更多的磨砺,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学立足于课堂,服务学生,达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灵活自如应对的境界。

《长城》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相关文章

电脑美术教师教学反思(优秀3篇)

有进步的地方: 1、在设计中体现了综合性和多样性,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了音乐,还准备在以后教学中融入电脑教学,运用计算机的绘图软件绘画。 2、在课件的制作中对音乐和图片的选择有较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3...
教学资料2011-06-05
电脑美术教师教学反思(优秀3篇)

《山地的形成》课后教学反思【精简3篇】

第一课时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认识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节...
教学资料2013-01-09
《山地的形成》课后教学反思【精简3篇】

《咏华山》教学实录【优质3篇】

一、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生:咏华山。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
教学资料2017-03-02
《咏华山》教学实录【优质3篇】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精简3篇】

《可贵的沉默》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改编而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参考!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会认9个生字,会读“迅速、蕴...
教学资料2017-03-01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精简3篇】

一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总结(实用3篇)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新课程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 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
教学资料2016-07-05
一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总结(实用3篇)

中班音乐教学《小马的变奏曲》的课后反思【精选3篇】

《小马》是一首C调的2拍子,很有轻快节奏感的歌曲,描写的是一匹小马跟着爸爸妈妈外出玩耍的情景。执教过这堂课以后,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很喜欢这首歌曲,也能很快的学会,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唱的过程中,只顾嘴巴儿...
教学资料2018-03-03
中班音乐教学《小马的变奏曲》的课后反思【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