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优秀3篇】
《秋思》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授《秋思》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教学的乐趣。这首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这次教学,我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诗歌背景的介绍。《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抒发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我向学生们讲解了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杜牧的生平,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我注重了对诗歌结构和语言的解析。《秋思》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都由四个字组成,整首诗共计十六个字。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分析了每个字的用意和位置的安排,以及诗句中的押韵和节奏感。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构造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秋思》以描绘秋天的景色为切入点,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比如从音乐性、色彩、气息等方面来感受秋天的美好,并将其与自己的情感经验相联系。
最后,我提供了一些写作的指导,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创作自己的《秋思》。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们深入思考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的兴趣。
通过这次教学,我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秋思》这首诗,还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我也从教学中获得了不少收获,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秋思》教学反思 篇二
《秋思》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在教授这首诗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首先,我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们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特点。我选取了一些秋天的景色图片和视频,如红叶、金黄的稻田、清晨的露水等,让学生们通过视觉感受秋天的气息和颜色。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诗中对秋天的描绘。
其次,我采用了朗读和赏析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听觉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我带领学生们一起朗读《秋思》,并分析其中的押韵和韵律,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我还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诗歌中的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同时,我注重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了《秋思》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们通过创作自己的《秋思》,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的兴趣。
最后,我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秋思》。学生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借鉴,分享彼此的创作成果。通过这样的互动和展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同时,我也从教学中获得了不少启发和收获,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秋思》教学反思 篇三
《秋思》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我们坚信,只要用心去教,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个会思考的头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缺憾将会越来越少,精彩将会越来越多。
近段时间“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秋思》一课。《秋思》是鄂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掩卷沉思,课堂上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自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处:
一、教学设计既科学又理 。
在开课处,我以李白的《静夜思》入题,其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古人喜欢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下文学习张籍借秋风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一个铺垫。对于古诗的教学,我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先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设计一环套一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既合理又易于操作。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充分与文本对话。
“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我抓住“见”字引导学生想象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的.景象,感受秋天的萧条,为作者的思乡打下情感基调,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会思念家里的哪些亲人?这样的提问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很容易就回答出了妻子、父母、孩子、朋友等等。作好这些铺垫工作,我相机出示张籍的资料,资料里特别指出张籍写这首诗时已六十二岁,整整十年没有回乡了。学生对张籍的遭遇深表同情,所以在学习后文中“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时,对于张籍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张籍在信中会对亲人说些什么?学生大多数说的是对父母身体的关心,对妻子过得好不好表示担忧,叮嘱孩子要听话,好好学习,还说自己有事不能回家,请他们多保重,自己表示抱歉等等。还别说,学生们说得有模有样的,真的就是一个个小张籍了,这些话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站在作者的立场,他们能说出这样一番感人的话语,我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说明他们走进文本了,走进了作者内心。
三、寄信部分的表演入情入境。
引导学生学完诗意后,我设计了一个寄信的情境表演,我当邮差,请一名学生扮演张籍寄信。我接到信时,向张籍大人抱拳表示告辞,张大人连忙大喊:等一等。一把抢过我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看起来,我故作不解:张大人,你这是为何呀?张大人忙答道:我怕匆忙中写漏了些什么?如此反复了二次,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于作者为何“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得非常透彻。
四、过渡句很精妙。
学完第一句诗时,我为了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引导的:“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冷冷的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很自然就过渡到了思乡。再如学完全诗后进行拓展时,我说:“ 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说说?”最后的结束语,为了导入本单元主题——亲情。我这么说的: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课后,很多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我本节课过渡语很精妙,让人听了感觉很舒服。确实是这样,过渡语精妙了,整节课会增色不少。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有二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一、朗读不到位。
其实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四句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在学习一二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时候,我当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当他们理解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没有指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所以前半截读少了,听课的老师感觉学生虽理解了,但是因为没有读,感觉就像少了点什么,不到位。所以在学完全诗后,尽管我下功夫去指导学生进行了读,为本节课掀起了高潮,但是开始的读没到位,中间产生了断裂感,尽管后面的朗读到位了,但还是有了缺憾,感觉是我硬扯上去的。
二、学生初学古诗时不应该小组直接交流。
这是我忽视的一个地方。学生熟读古诗后,我就让他们自己试着小组内去交流诗意。没有要求他们先自读自悟,这样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四个人凑在一起干什么呢?所以有些学生就推脱,要别人先说,这样优生唱主角,后进生就当听众了。我应该先让他们先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有时间的话,再试着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还是可行的。这是个细节问题,我真的是忽视了,所以,有时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可行性会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