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优质6篇】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一
引言: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它描述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性质。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本文将介绍一种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
3. 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
- 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他们对该主题的兴趣。
- 展示一个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观察表格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方式。
2. 实验探究
- 选择一种简单的实验,如金属活动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了解不同元素的活动性差异。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出的规律。
3. 元素周期表的解读
- 在学生掌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排列规律。
-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族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4.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和反应的影响,并提供相关实例。
5. 小结和作业布置
-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核心概念和学习要点。
- 布置相关作业,如元素周期表的练习或研究报告,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
1. 协助学生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扩展学习,了解更多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验设计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二
引言: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性质和反应的分析。
3. 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
-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方式。
- 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兴趣,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 多媒体演示
- 利用多媒体演示,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现过程。
- 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周期、族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3. 实例分析
-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实际例子,说明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性质和反应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总结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4. 互动讨论
- 利用互动教学平台,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归纳出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和应用。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入思考。
5. 小结和作业布置
-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核心概念和学习要点。
- 布置相关作业,如元素周期表的练习或研究报告,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
1. 多媒体演示反馈评估:评估学生对多媒体演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互动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
1. 提供更多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验设计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有关推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板书
教学内容
导入课题: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
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那么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教师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问题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纵行?
答七个横行,18个纵行。
2.把不同元素排在同一横行的依据是什么?
答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答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的电子层数
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4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具体怎么划分?
答1、2、3为长周期,4、5、6、7为短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元素种类电子层数
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
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号267
问题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仔细观看第四页元素周期表,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问题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答18列,16族
族(18个纵行):主族(A):共7个
副族(B):共7个副族
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问题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答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IIAIIIBIVBVBVIBVIIBVIIIIBIIBIIIAIVAVAVIAVIIA0。
问题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答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板书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板书设计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五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了解原子结构与同位素、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要求:具有把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
同位素、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最高正价由+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最高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最高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非金属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B、3C、5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C>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四、过程与方法: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