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6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这个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设计一堂以《桃花源记》为主题的优秀教学课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引入这个话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展示桃花源景色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桃花源记》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故事的魅力。教师可以选取一段精彩的片段,或者整篇文章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仔细倾听,感受文字的美妙之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跟读一些关键句子或段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例如,可以提问学生桃花源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能够成为人间仙境等等。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文学创作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以桃花源为背景,创作一篇短文或者绘制一幅插画,展示他们对这个仙境的理解和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阅读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例如,可以介绍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诗歌、故事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桃花源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桃花源记》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一定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美丽的古代文学作品。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这个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设计一堂以《桃花源记》为主题的优秀教学课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或者动画来引入这个话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与《桃花源记》相关的电影或者动画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桃花源中进行探索和冒险,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与故事主题相关的讨论和思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以及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种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和人文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与文学创作相关的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以桃花源为背景,创作一篇短文或者绘制一幅插画,展示他们对这个仙境的理解和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阅读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例如,可以介绍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诗歌、故事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桃花源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桃花源记》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一定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美丽的古代文学作品。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步骤】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绝境 叹惋 无论 不足

  重点词:

  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⑴ 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⑵ 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⑶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⑴ 教师示范:

  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⑵ 教师提供其它角度,如桃源送饭桃源耕田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等,学生也可自选角度。

  ⑶ 学生活动,并交流,内容可能有:

  桃源作客:在桃花源,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刚进村口,就有一位青年男子前来问候,并热情相邀到他家吃午饭。说是没有什么好招待,但桌上摆满了大碗小碟,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香味扑鼻而来;还有他家自酿的高粱酒,醇厚香浓。村里的人听说来了客人,全都聚到他家,围着我问这问那,那股子热情能把人融化!

  桃源送饭:哦,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怪不得爸爸妈妈都不肯回家吃饭呢,原来人们都在可着劲儿比赛哪!柳枝轻拂、百花吐艳,这样的大好春光中,谁会不努力劳作呢!嗯,看来,今晚的晚饭我还得再加两个菜,好好地犒劳犒劳他们!

  三、评读:桃源情结

  1、评情节的虚与实。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从哪些地方要以看出来?

  ⑴ 示范:这的确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处疑问:比如,故事模糊,文章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

  ⑵ 学生自己读课文,自由发现。

  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形成下列结论:

  第二,神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但立即原路去找就再也找不着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第三,矛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

  第四,完美,这里风景秀丽、宁静和谐、民风淳朴,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和平安定,这样一个温暖自足的完美胜地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以上种种,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神秘面纱,作者似乎是有意给读者留下这些破绽,来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罢了。

  2、认识主题:

  ⑴ 陶渊明用诗样的笔触倾情描给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为什么又处处留疑?他想告诉人们什么?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作答。

  ⑵ 学生交流,形成以下内容。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不满东晋统治和刘裕政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而已。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由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看来,陶渊明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对于生当乱世的陶渊明们而言,这理想又何尝不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呢?

  ⑶ 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语云 郡下 诣 骥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

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㈠、(1)发现桃花源。

  ㈡、(2—3)进入桃花源。

  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 (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 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

  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

  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

  舍为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

  志寻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

  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文章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

  ……

  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文章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源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

  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分组接龙比赛】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才通人

  (6)豁然开朗

  (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

  (11)便要还家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乃不知有汉

  (14)无论魏晋

  (15)皆叹惋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诣太守

  (18)欣然规往

  (19)寻病终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三、合作学习

  (一)品桃源之美

  1、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忙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吗?喜欢吗?请用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作铺垫。

  (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源还具有神秘美。(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二)悟作者之情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猜一猜渔人说了些什么?

  汉……三国……东晋……

  2、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对比当时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环境,猜想一下陶渊明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的?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当代歌曲唱桃源

  3、背诵课文。

相关文章

《人物描写》教学设计(精选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指导《人物描写...
教学资料2012-09-06
《人物描写》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人从众木林森说课稿(实用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从众木林森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
教学资料2013-02-02
人从众木林森说课稿(实用3篇)

直面挫折不畏不惧课后教学反思(最新3篇)

七年级思品内容,主要是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最忌讳的是照本宣科、苍白无力地说教。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实落到实处。我讲的课题是《直面...
教学资料2019-01-03
直面挫折不畏不惧课后教学反思(最新3篇)

尖利的物品课后反思(优选3篇)

大班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课后反思 周一我上一节了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本次活动目标是: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 &nb...
教学资料2019-07-05
尖利的物品课后反思(优选3篇)

将相和教学的实录(优选3篇)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
教学资料2011-03-03
将相和教学的实录(优选3篇)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资料2016-03-08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