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精彩5篇)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及其各部位的功能,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输和消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 消化系统的功能: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
3. 食物的运输和消化过程:口腔咀嚼食物,混合唾液开始消化,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酸开始消化食物,食物通过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养分,未被吸收的食物进入大肠,从肛门排出。
4. 相关实验:通过模拟咀嚼和胃消化实验,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
5. 相关图表和图片:使用图表和图片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输和消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食物的消化系统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食物消化的好奇心。
2. 讲解:通过口头讲解和图表图片展示,介绍食物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运输和消化过程。
3. 实验:进行模拟咀嚼和胃消化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观察实验过程,加深对食物消化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输和消化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检验。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
2.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系统的功能: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
- 食物的运输和消化过程:口腔咀嚼食物,混合唾液开始消化,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酸开始消化食物,食物通过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养分,未被吸收的食物进入大肠,从肛门排出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性,掌握消化系统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输和消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 消化系统的功能: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
3. 食物的运输和消化过程:口腔咀嚼食物,混合唾液开始消化,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酸开始消化食物,食物通过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养分,未被吸收的食物进入大肠,从肛门排出。
4. 相关实验:设计模拟咀嚼和胃消化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5. 相关讨论和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食物消化系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食物消化的好奇心。
2. 讲解:通过口头讲解和图表图片展示,介绍食物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运输和消化过程。
3. 实验:设计模拟咀嚼和胃消化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在咀嚼和胃中的变化。
4. 讨论和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活动,让他们分享实验结果并思考食物在其他部位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和思考,加深对食物消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
2. 考察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活动成果,评价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系统的功能: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
- 食物的运输和消化过程:口腔咀嚼食物,混合唾液开始消化,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酸开始消化食物,食物通过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养分,未被吸收的食物进入大肠,从肛门排出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篇三
科学概念:
1、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科学探究: 品尝和“跟踪”小馒头,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3、通过简单体验活动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的消化”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
2、提高学生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人体轮廓图、实验记录单
2.人体模型一个
3.模拟食物消化材料每组一份:塑料软管、保鲜袋、馒头、水、袜子、乒乓球若干
4.模拟小肠教具一根
5.课件
6.每生准备两支不同颜色的笔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馒头,你们想吃吗?
老师的馒头是给聪明的小朋友准备的!这里有一个谜语,谁先猜到它,馒头就奖给谁!
【红门楼,白门坎,锁不住,关不严。(谜底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2、生猜谜语
二、了解学生前概念
对啦,它就是我们的嘴巴!现在老师就给你的嘴巴一点奖励。
好吃吗?那张开嘴巴让同学们看看。咦,你的饼干呢?那里去了? (指名汇报)
1、把你们各自的想法用铅笔画在轮廓图上,画画馒头先生先后去身体的哪些器官去旅行了呢?
2、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把旅行图画好了,谁来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同学们?
三、科学探究
(一)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展示的旅行图各不相同,但正确的食物旅行图只有一个。我们可以用那些方法来探究正确的食物旅行线路呢?
生1:查阅资料
还有没有好办法了?
生2:可以照X光片
生3:请教医生、老师、家长? ?
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办法,那么,现在我们就采用“查阅资料”的办法来了解一下食物的消化过程。
2.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本第46页的“人体消化器官图”,想想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3、出示人体模型,生指认消化器官及作用,构建科学概念
板书:口腔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那位同学来在人体模型上完整的指一遍?
4、现在开始检查自己起先画的人体“旅行”图是否正确,用红颜色的笔在原图上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
5、指名口头大声说一说。
(二)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疑惑,就像我们班的同学,有一天,就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不会进到胃里?
1.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想验证我们的猜想吗?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动手做做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1)出示温馨提示和实验步骤
温馨提示:
1、小组成员要合作完成实验,认真观察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
2、模拟胃挤压食物时,动作要轻柔,不要把保鲜袋弄破 ○
3、实验材料中的馒头不可以吃○
4、完成实验后,别忘了将做实验的材料轻轻放回盒中 ○
我是这样设计实验的:
第一步:用馒头做食物,用塑料软管做食道,模拟食道推送食物
第二步:用保鲜袋替代胃,碎馒头替代食物,水表示胃液,模拟胃挤压、搅拌食物
第三步:用袜筒替代小肠的一段,并用乒乓球替代肠内的食物,模拟食物在小肠内的运动
通过实验,我发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方式是蠕动,肠胃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2)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师巡视指导。
(3)汇报探究成果
板书:蠕动
四、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的消化,对于人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 消化器官呢?
(指名学生回答)
2、其实民间有许多的有关饮食方面谚语,老师收集了几条,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精粮合口味,粗粮润肠胃。
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
早上喝盐汤,胜喝人参汤。
板书设计:
3、食物的消化
口腔 食道小肠 大肠 肛门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篇四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
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3、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吸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阅读和交流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2、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
(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
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内容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
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
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