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推荐6篇】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带着孩子一起观察潮汐的奥秘

引言:《观潮》是小学课文中的一篇散文,通过观察潮汐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海浪拍岸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二、潮汐观察实践(15分钟)

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带着小组的观察工具(如测量尺、计时器等)前往附近的海滩或水边,进行潮汐观察。

3. 学生观察潮汐的起伏变化,记录每次观察的时间、潮汐的高度等信息。

三、整理观察结果(10分钟)

1. 学生返回教室,小组讨论并整理观察结果。

2. 组长将观察结果呈现给全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观察结果的规律和变化。

四、潮汐原理解析(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观察结果,提问学生观察到的规律和变化。

2. 教师解释潮汐形成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月球引力和地球自转对潮汐的影响。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小结与延伸(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结,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3. 教师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家继续观察潮汐的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潮汐的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学生也了解到潮汐的形成原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以上内容为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用《观潮》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言:《观潮》这篇小学课文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美妙与伟大,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潮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二、朗读与感受(10分钟)

1. 学生自由阅读《观潮》,然后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

2. 学生交流所选择的句子中蕴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三、情感表达练习(15分钟)

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情感表达练习。

2. 每个代表选择一个与潮汐相关的情感词(如壮丽、神秘、浩渺等),并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进行情感表达。

四、情感分享与赏析(15分钟)

1. 代表分组进行情感分享,每个代表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潮汐的情感和感受。

2. 教师和其他学生用赞美的话语肯定和鼓励每个代表的表达。

五、创作与展示(15分钟)

1.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潮汐的情感,可以选择写诗、画画、创作小故事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赏析彼此的创作。

六、小结与延伸(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意义。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3. 教师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家写一篇关于潮汐的感想,并鼓励他们分享给家人或朋友。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潮汐的形成原理,更能够从情感上与潮汐产生共鸣,体验自然的美妙与伟大。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他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以上内容为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潮来时雄奇、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赏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A级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电视机、录相机、录像带、幻灯片。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分组5~6人一组,成马蹄形。

  注:A级生为优等生,B级生为中等生,C级生为学困生。

  评价:优☆☆☆、良☆☆、及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⑴质疑:

  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个体活动。)

  ⑵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2、播放潮来时的录相:

  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静观中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全体参与。)

  3、提问: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呢?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描写潮来之时的片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用画出描写潮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潮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观潮人们情绪的词语。

  学生采用读──划──议──悟的学习方法:

  生边读课文边分别画出描写潮声、潮形及人们情绪变化的句子、词语。

  (个体活动。)

  2、分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内讨论交流,A级生带动C级生。

  3、这部份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组际交流)达成学习情况:

  C级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B级生:能准确全面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A级生:能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及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能较清楚地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以声、形、观众情绪变化这三方面来写的。

  (全班齐读,小组读,互评。)

  4、师生共同评价给予激励。

  5、指导朗读,赏析佳句出示幻灯片(描写声、形的句子):

  ⑴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⑵读描写潮形的句子。

  ⑶读潮来之时这部分。

  ⑷让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学生在找、读、议中产生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

  派代表汇报。

  6、作者是依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潮来时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潮来前江面平静与潮来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不同。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明。)

  (个体活动。)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点拔、引导):

  ⑴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

  2、回扣题目,强化写作方法:

  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并能概括出观:

  看、听、想、多种器官一同活动才叫观。

  四、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3、写一篇观潮的导游词。(学生选做)

  4、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留心观察后的某一种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A级生。)

  【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钱塘江大潮,潮来之时

  (天下奇观)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余波汹涌,恢复平静,上涨两丈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

.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总结全文

  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编写广告语。

  B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三、总结全文。

相关文章

值得重视的教学反思素材【优秀3篇】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首先,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着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其次,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
教学资料2018-05-04
值得重视的教学反思素材【优秀3篇】

《5的乘法》课后反思(优质3篇)

(一)充分让学生积累表象:(1)通过数射线,让学生数:1个5是5,……10个5是50,男生读数射线下面的数:1个5……10个5,女生读上面的数5,10,15,20……,想:这些数有什么特点(2)通过板...
教学资料2016-08-06
《5的乘法》课后反思(优质3篇)

爱之链的教材分析【通用3篇】

爱之链的教材分析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爱之链教材分析_反思案例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文《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
教学资料2015-03-07
爱之链的教材分析【通用3篇】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6篇【优质3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反思总结,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数学教学反思总结1匆匆的一学...
教学资料2014-09-01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6篇【优质3篇】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经典3篇)

导语:下面是关于《牧场之国》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资料2011-07-01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经典3篇)

《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资料2015-06-05
《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