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地球的奥秘——地理磁场实验设计
导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奥秘,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地理磁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磁场及其作用。
2. 掌握地磁仪的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观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地球的磁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地磁现象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磁现象的思考和猜测。
2. 实验准备:
a. 准备地磁仪、磁铁、指南针等实验器材。
b.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实验器材。
3. 实验步骤:
a. 学生观察和探究地磁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老师进行简单讲解和示范。
b.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探究地磁仪对磁铁的敏感度、地磁仪的指针指向等。
c.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d.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并与地球的磁场联系起来。
4. 实验总结:
a. 学生就本次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
b. 学生讨论地磁仪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思考地球磁场对人类的影响。
5. 拓展延伸:
a.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磁场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b.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设计,如探究地磁在不同地点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评价
1. 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推理。
2.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地球磁场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通过这样一个地理磁场实验设计,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地球的磁场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地球的研究和探索。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环保行动,从身边的垃圾开始
导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环境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身边的垃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垃圾开始,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垃圾分类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a. 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b. 讲解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如垃圾填埋和焚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3. 实地调查:
a.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本校或附近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和处理方式。
b. 学生记录调查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
4. 环保行动:
a. 学生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环保行动方案,如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参与垃圾回收等。
b. 学生在班级或校园内进行相关环保行动,并记录行动的效果和反馈。
5. 整理总结:
a. 学生总结本次环保行动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和延伸的建议。
b. 学生进行环保行动的效果评估,思考环保行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三、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行动效果,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通过这样一个以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为主题的地理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思考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志愿者和环境保护者。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法国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CAI课件等,建立空间概念。
2、设置恰当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
3、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明确目标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是哪个国家吗?该国还有许多著名的艺术景观,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更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
二、小组学习,体验目标
学习任务(一)西欧大国
1、法国的地理位置、轮廓。
2、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3、法国的气候。
4、法国的工农业。
学习任务(二)便利的交通
1、法国交通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任务(三)文化与旅游
1、法国有哪些旅游景点?
三、基础测试,检测目标
1.法国境内主要的地形是( )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是( )
A.法国B.俄罗斯C.德国D.英国
3.法国发电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水电B.火电C.核电D.地热发电
4.读法国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势高低。
(2)法国小麦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区,这里属于气候。葡萄主要产区是,
这里主要属于气候。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海峡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为什么法国葡萄酒行销世界各地?
【板书设计】
第四节法国
一、欧洲经济大国
1.概况:
面积、人口、首都、地势地形
2.气候与农业
①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②葡萄酒畅销世界
3.工业发达,核电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
2.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法国优越的自然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法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讲述法国经济时,重点突出了其工农业都很发达这一特点,并强调了农业与自然条件关系、工业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在讲述首都巴黎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讲对巴黎有哪些认识,然后再通过图片和影片的展示,来全面了解它在法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创造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也激发了对地理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地理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
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