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优选6篇】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体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一个关于分数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

- 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 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 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实际问题的应用。

3. 教学方法

本单元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和讨论;

- 情境教学: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步骤

本单元的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概念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步骤三: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题目,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巩固练习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步骤五:实际问题应用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并分享解决思路和方法。

步骤六:总结归纳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5. 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学生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学生实际问题应用评价: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的整体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和实际问题应用中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体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

- 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 掌握几何图形的命名和分类;

- 能够绘制和测量几何图形;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2.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 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 几何图形的命名和分类;

- 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

3. 教学方法

本单元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规律;

- 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和讨论;

- 图形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加深对几何图形特征的理解。

4. 教学步骤

本单元的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活动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观察和探索

教师让学生观察和探索不同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规律,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步骤三:绘制和测量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几何图形的尺寸,让学生绘制和测量这些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图形特征的理解。

步骤四: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总结归纳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5. 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观察和探索中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学生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绘制和测量题目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学生合作学习评价: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的整体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全面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培养观察和推理能力。同时,通过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

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相关文章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精简4篇】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高二4、8、12、16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为了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质,以胜任以后新课程改革路上的教学任务,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总结: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
教学资料2014-03-08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精简4篇】

数学《长方形特点》的教学设计【精简3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的边、角特点。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发现、验证的过程对新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亲自验证知识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鼓励学...
教学资料2016-07-02
数学《长方形特点》的教学设计【精简3篇】

二年级语文上《假如》教学设计(推荐3篇)

教材分析:《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
教学资料2011-03-07
二年级语文上《假如》教学设计(推荐3篇)

《一株紫丁香》课后教学反思(实用3篇)

【1】这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和感激,当芳香四溢的淡紫小花布满全株,那便就是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在向老师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孩子们真诚的爱也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这样...
教学资料2011-01-05
《一株紫丁香》课后教学反思(实用3篇)

《多变的天气》教学实录(推荐3篇)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如《种太阳》,这样容易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创设情境: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场景对话如下。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
教学资料2012-09-08
《多变的天气》教学实录(推荐3篇)

语文《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实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通...
教学资料2019-08-05
语文《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实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