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优选6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一

芦花荡是中国著名的湿地景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作为一处自然保护区,芦花荡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将芦花荡纳入学校教学设计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自然,了解湿地生态,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下面是一份关于芦花荡教学设计的计划。

主题:芦花荡的湿地生态与保护

目标:

1. 了解芦花荡的地理位置、植被和动物种类。

2. 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湿地对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1. 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介绍芦花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分组对芦花荡的植被和动物进行调查,记录观察结果。

3. 教授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讲解湿地的形成原因和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4. 组织学生进行湿地模拟实验,观察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湿地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5.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6. 组织学生参观芦花荡自然保护区,观察真实的湿地生态景观。

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调查和实验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问题导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思:

1. 通过学生的调查记录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对芦花荡湿地生态的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参观实地考察,评价学生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这份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芦花荡的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芦花荡的自然美景,进一步加深对湿地保护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二

芦花荡是中国著名的湿地景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作为一处具有独特生态环境的地方,芦花荡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并且是一处重要的教学资源。下面是一份关于芦花荡教学设计的计划。

主题:芦花荡的生态文化与地域特色

目标:

1. 了解芦花荡的地理位置、植被和动物种类。

2. 了解芦花荡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3. 培养学生对芦花荡的保护意识,提倡文化保护与传承。

教学内容:

1. 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介绍芦花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2. 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芦花荡的植被和动物种类。

3. 教授芦花荡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讲解芦花荡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

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芦花荡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

5.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芦花荡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调查和实地考察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问题导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思:

1. 通过学生的调查记录和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芦花荡的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评价学生对芦花荡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这份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芦花荡的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芦花荡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芦花荡的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芦花荡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三

  导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

  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

  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2.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3.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44年,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都能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课堂学习

  一、活动·研讨

  交流碰撞

  1.初读课文后,理清本文的三要素。

  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

  情节:

  2.

  找出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文中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的(标注在课本上),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理解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各抒己见

  1.标画本文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怎么不介绍他的名字?

  问题聚焦

  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课堂检测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题目,体会本文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一)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3.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4.请在选文中划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4段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二)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3、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4、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以由孙犁的《荷花淀》在文坛上的影响导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背景介绍。

  附(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36年暑假后,在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集《海燕之歌》。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学院任教。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教员。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土地革命,从事写作。解放后,他在《天津日报》工作,1956年后,因病长期搁笔,但以《天津日报》副刊为阵地,发现并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

  在延安时,孙犁有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在冀中区时,写有《钟》《碑》《嘱咐》等作品,建国后,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散文集《津门小集》,他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是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二、速读课文

  要求:

  1、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第一题中的两个问题。

  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四、再读课文,讨论

  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

  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之嫌。大菱的受伤,跟老头子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分不开的。小女孩洗脸,大女孩还警惕一些,而老头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敌人的、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到他们,可事实上却把两个女孩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而导致的一种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与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均有此生发出来的。

  五、小结本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3、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围绕专题,研读课文

  思考题: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讨论明确

  1、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在这基础上,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追问:在肖像描写中,着重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四、提问激疑

  小说中有许多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辅助作用与推动故事情节方面的作用。

  五、赏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

  六、小结课文教学,补充推荐读物为《荷花淀》与《躲在书后的孙犁》

  附(躲在书后的孙犁):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先生从来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有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

  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偶尔,他说一句话,会让家人和朋友们高兴好半天。记得新年伊始,我和文学馆的同事们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去看望孙犁先生。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儿子孙晓达。儿子向他介绍:“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他说:“我知道。”特别麻利。又介绍:“这是舒乙。”他说:“我知道。”又特别干脆。令孙晓达大为高兴,说:“好几天不说话了,今天真棒!”

  在住院之前,差不多有20年时间里,孙犁连续写了本新书!为这10本新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他的复出与高产而感到惊叹。

  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第二个写作高峰,一点也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和《铁木前传》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家地位。

  但是,他晚年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

  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能里知道,海面之下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

  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

  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

  于是躲在书山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

  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

  只因为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念过大量的书。

  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

  更有甚者,他爱给书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是亲手做。

  他还爱在书上题辞,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机关报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大众多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各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

  未来的《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盾,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吗?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箴: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惟对于,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此。

  “勿作收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风遇雨;物有聚散,时损时赠。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犁先生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

  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五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根据《芦花荡》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快速默读课文,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理解和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3、欣赏诗情画意的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教育学生既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复述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法、学法:

  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朗读分析法;3、启发式教学法;4、分组讨论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归纳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六、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走进芦花荡

  1、大屏幕播放芦花荡的图片,画外音: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2、谈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谈自己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二)“芦花荡”中游

  1、出示重点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

  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

  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3、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

  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1、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

  2、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设置问题情景三: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设置问题情景四: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

  1、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3、“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4、“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

  1、轻缓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2、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3、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4、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练、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⑴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⑵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相关文章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3篇)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教学资料2015-05-01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3篇)

《所见》教材理解素材【最新3篇】

所见袁牧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教学资料2017-08-02
《所见》教材理解素材【最新3篇】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精简3篇)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摘 要】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艳丽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和美妙的音响浑然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
教学资料2019-04-07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精简3篇)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经典6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姆定律优秀...
教学资料2017-08-01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经典6篇)

假如没有灰尘的教材简说(优质3篇)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
教学资料2015-03-01
假如没有灰尘的教材简说(优质3篇)

乒乓球教学总结(优质6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成果,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教学总结了。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乒乓球教学总结,欢迎阅读,希望...
教学资料2016-08-06
乒乓球教学总结(优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