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优质6篇)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爬山虎的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爬山虎。
教学准备:
1.教材《爬山虎的脚》。
2.图片或实物展示爬山虎的样子。
3.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1.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爬山虎的样子。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爬山虎的外貌特征。
Step 2 学习课文(15分钟)
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读生词和难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Step 3 感知课文(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细节,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互动,加深对爬山虎的了解。
Step 4 撰写作文(20分钟)
1.教师给学生布置作文任务: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写一篇80字左右的作文。
2.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构思作文内容。
Step 5 作文分享(10分钟)
1.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作文。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Step 6 小结(5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认识到爬山虎的重要性,并对自然界生物保护提出建议。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的主旨和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爬山虎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教材《爬山虎的脚》。
2.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课文标题《爬山虎的脚》,请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
2.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细节。
Step 3 情感教育(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爬山虎的坚强和顽强精神。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互动,分享自己对爬山虎的感受。
Step 4 撰写作文(25分钟)
1.教师给学生布置作文任务: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作文,表达对爬山虎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构思作文内容。
Step 5 作文分享(10分钟)
1.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作文。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Step 6 小结(5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坚强精神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品格塑造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3、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细心观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
(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习。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④讲解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思考,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第1、2节学习。
(1)第1节。
齐读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不准说“我家后院”或“学校操场”上。
(2)第2节。
①自读,概括意思。(爬山虎的叶子。)
②讲解“拂过”、“漾起”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传达感情的特点。
“拂过”。
<1>“一阵风拂过”中的“拂过”能换成“吹过”吗?
<2>“拂”字是提手旁,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手有关,是用手轻轻抹过的意思。这个意思可以组常用词“拂尘”。“拂尘”字面的意思就是轻轻地抹去灰尘,现在指拂去灰尘的一种工具,类似于我们常见的“鸡毛掸子”。用“鸡毛掸子”抹去灰尘,当然是很轻了。所以,“拂”字常用的意思表示动作轻。比如,妈妈为我拂去衣服上的灰尘。这个“拂”,不仅写出了动作轻,还表现了妈妈对“我”的爱。课文中的“一阵风拂过”,当然也说明风是轻轻地吹过。妈妈对“我”轻轻地“拂”表现了妈妈对“我”的爱,那么,课文中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就写出了风像人一样,很爱惜爬山虎的叶子,不舍得猛刮。作者写的风都这么爱惜叶子,那么,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态度呢?
<3>简单的一个“拂”字,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向作者学习,通过选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这儿的“拂过”不能换成“刮过”。让我们带着作者喜爱爬山虎的叶子的这种感情,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是写水面微微动荡的样子。课文中,“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漾”字既照应了前面的“拂过”,说明风小,叶子只是微微动着,又写出了叶子在墙上铺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样平。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5、全课小结。
(1)结合板书,不看书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由(1)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
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而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爬山虎的脚”。这说明,文章写了很多内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拟题的一个方法。
(3)结合全文让学生明白,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但课文还写了它的位置和叶子。这说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6、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课,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重点写它的样子,并向作者学习,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感情。
7、板书。
15、爬山虎的脚
位置(1):墙上
叶子(2):拂过漾起
爬山虎的(3)什么是脚:位置颜色样子
脚(4)怎样爬:触巴拉贴一脚一脚
(5)变化:触着墙没触着墙?
课后小记:
1、应利用文中插图。
2、应在学习兴趣激发上努力。
3、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及时评价。
附: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