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的教学设计(优选3篇)
《女娲造人》的教学设计 篇一
《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女娲造人》这个话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神话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份关于《女娲造人》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和故事内容;
2. 分析并理解《女娲造人》所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兴趣;
2. 故事讲解:简要讲解《女娲造人》的背景和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女娲的形象和作用;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该角色的特点和意义;
4.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对选定角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情景表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女娲造人》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6. 总结讨论:带领学生总结《女娲造人》的故事、角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7.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回顾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
1. 导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故事讲解:讲解过程中要融入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分组展示: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丰富课堂氛围;
5. 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6.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7. 个人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分组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阅读学生的个人反思,评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情景表演等形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女娲造人》的教学设计 篇三
《女娲造人》的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
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 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⑵ 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⑴ 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⑵ 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习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