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精彩3篇】
华罗庚的故事 篇一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奋斗,但他始终热爱数学,并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天赋。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平,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他的父亲曾经反对他继续上学,认为读书无用。但华罗庚坚持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学和努力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在大学期间,华罗庚表现出了卓越的数学天赋,他迅速成为了数学系的佼佼者。然而,他的学业并不顺利,由于家庭的贫困,他不得不辍学一段时间去外面打工来支付学费。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和努力,最终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数论和代数几何方面。他在数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在二次互反律和数论的整数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他也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重要领军人物。
除了数学研究,华罗庚还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推广。他积极参与了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数学讲座和研讨会,为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罗庚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华罗庚的数学成就不仅为中国数学事业树立了榜样,也为全世界的数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罗庚的故事 篇二
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故事激励了几代人追求数学的热情。他的数学成就和他对数学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偶像和典范。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领域涉及众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数论和代数几何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誉为举世瞩目,尤其是他在二次互反律和数论的整数问题上的突破性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他数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除了数学研究,华罗庚还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推广和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他积极参与了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数学讲座和研讨会,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课堂气氛活跃而严谨,他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华罗庚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他面对困难从不气馁,而是坚定地向前迈进,不断探索和创新。他的奋斗精神和对数学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楷模和榜样。
华罗庚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梦想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华罗庚的数学成就不仅为中国的数学事业树立了榜样,也为全世界的数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数学的道路,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华罗庚的故事 篇三
华罗庚的故事
古今中外为人们做出了贡献的伟人们,总有那么一段艰苦奋斗的故事。中国伟大的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就是凭借自己的勤奋以及爱思考的精神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下面让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华罗庚的生平事迹。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
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