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最新【实用3篇】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最新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为了纪念古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悲惨的遭遇。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
据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致力于为楚国进行改革,但最终却遭到了政敌的排挤和陷害。屈原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非常伤心和震惊。为了阻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撒下米饭,同时还用红丝线和艾草包裹着粽子,扔进江中。这样一来,水生动物就会吃粽子而不是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现在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
此外,人们还在船上放鞭炮,以驱赶恶鬼和瘟疫。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驱邪避瘟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为舟龙竞渡、踏青郊游、插艾草等丰富多样的风俗活动。舟龙竞渡是指人们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进行竞赛,活动非常热闹。踏青郊游是指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插艾草则是人们用艾草插在门上和穿在身上,以驱邪避瘟。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但最重要的还是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的传统食物。不同地区的粽子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通过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悲惨遭遇,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同时也享受着美味的粽子和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最新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为了纪念古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悲惨的遭遇。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
据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致力于为楚国进行改革,但最终却遭到了政敌的排挤和陷害。屈原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非常伤心和震惊。为了阻止鱼虾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撒下米饭,同时还用红丝线和艾草包裹着粽子,扔进江中。这就是现在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
此外,人们还在船上放鞭炮,以驱赶恶鬼和瘟疫。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驱邪避瘟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为舟龙竞渡、踏青郊游、插艾草等丰富多样的风俗活动。舟龙竞渡是指人们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进行竞赛,活动非常热闹。踏青郊游是指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插艾草则是人们用艾草插在门上和穿在身上,以驱邪避瘟。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但最重要的还是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的传统食物。不同地区的粽子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通过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悲惨遭遇,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同时也享受着美味的粽子和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最新 篇三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最新大全,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享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寒。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简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
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寒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睛)。端午节的由来故事
1、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端午节各地风俗
河北省:这一天忌打水井,避免节前预汲,也是避井毒。市井小贩在端午兜售樱桃桑葚,传说吃了樱桃桑葚可以全年不会误食苍蝇。
山西省:家家户户煮艾叶洗身,称为去疾避灾。
山东省:早起均需饮用一杯酒,据说是辟邪。还要给男孩缠七色线,一直要佩戴到第一次下雨才能接下来仍在河里。女孩子带石榴花,这种花的气味可以去除害虫。
陕西省:端午以蒲艾、贴纸牛,用来镇病。
海南省:沿海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活动,祈福求平安。除了与大多数地方一样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浙江省:学童事宜在端午拜师学礼,医师适合午时采药,都会选择端午这一天。
江西省: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疮,一些地方还饮用雄黄,将丹砂放在酒饮用,辟邪。
湖北省:晒水给小孩洗澡,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晒,等谁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