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节俭的故事【精简3篇】
关于曹操节俭的故事 篇一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军事才能和节俭精神而闻名于世。曹操的节俭生活方式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赞,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曹操生活简朴,不事奢华。在他的府邸里,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也没有奢华的家具陈设。他的饭菜也非常简单,经常只吃些粗粮和蔬菜,很少享用珍馐美味。他从不在家中浪费水,每天只用一杯水漱口,其他的水都用来浇花或者洗衣服。他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不追求时尚和名牌。他的家里也没有仆人,所有的家务都是由他亲自完成。
曹操不仅在自己的生活中节俭,也在政府的管理中倡导节约。他减少了宴会的规模和频率,取消了一些无谓的开支,让政府的财政更加健康。他还鼓励人们勤俭节约,提倡节水节电等环保行为。曹操的节俭精神不仅在他自己身上体现,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曹操的节俭并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对财富的珍惜和对社会稳定的考虑。他深知财政的重要性,也明白过度奢华和浪费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曹操的节俭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浪费和奢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曹操身上学习,学会节约和珍惜,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关于曹操节俭的故事 篇二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而为人称道。然而,除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外,曹操的节俭精神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是一个非常注重节约的人。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政府管理中,他都力求节俭。他的府邸非常简朴,没有奢华的装饰和昂贵的家具。他的饮食也很简单,经常吃些粗粮和蔬菜,很少享受美味的佳肴。他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不追求时尚和名牌。他的家里也没有仆人,所有的家务都是由他亲自完成。
曹操还在政府的管理中倡导节约。他削减了宴会的规模和频率,取消了一些无谓的开支,使政府的财政更加健康。他还鼓励人们勤俭节约,提倡节水节电等环保行为。他认为节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曹操的节俭精神并不是因为他缺乏财富,而是出于对财富的珍惜和对社会稳定的考虑。他深知财政的重要性,明白过度奢华和浪费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曹操的节俭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在现代社会,浪费和奢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曹操身上学习,学会节约和珍惜,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只有在节约和珍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环境和社会。
关于曹操节俭的故事 篇三
史上曹操算是东汉、三国时代的“极品”: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是极致的;其节俭,也是极致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操的节俭故事。
节俭清廉
在曹操的《内诫令》里,有这么一条:“孤不好鲜饰严具。”大意是我不喜欢装饰华丽显眼的用具。例如行李箱,就用竹子为原料,用粗布缝里子,“以帛衣粗布做里”。曹操就是拎着这么口简陋的皮箱上前线的,而且这是他的常态,“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至于吃的,家里用餐也不过“一肉”,就是一道肉菜。甚至曹夫人卞氏请弟弟一家吃饭,连鱼和肉都没有,孤寒得很。
东汉时期,人们喜欢熏香,例如曹操的谋士荀彧,人称“荀令香”,或称“令君香”,说明这荀彧喜欢熏香。据《襄阳记》记载,荀彧每坐一个地方,那地方就要香三天。荀彧是曹操的手下,经济条件不会比曹操好,都这么海量地熏香,说明曹操还是用得起的。谁知道曹操不好这口,在他的《内诫令》里说:“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曹操的闺女也很爱美,偏偏不能赶这个时髦,后来嫁给了汉献帝,因为是皇家规格,才终于熏上香了,曹操还引以为憾,说没法禁止嫁出去的女儿熏香,“恨不遂初禁”,恨不能执行当初的禁香令。
当然,曹操也不是不知变通,因此也有例外的时候,允许为了去掉房间异味,适当地烧香。那时候的香估计还能起到空气清新剂的作用,能去掉室内异味,所以曹操允许“房屋不洁,听烧枫胶及惠香”。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来熏香,迫不得已而为之。
曹操到死都很孤寒,临终前还下令让家里的女人自食其力。
物欲淡泊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汉献帝要封曹操为魏公,曹操在给汉献帝的回信里说到对自己的期许时,有这么一句话:“身非己有,不敢自私。”意思就是说,我的身体不是属我个人所有的,不敢只顾自己,有什么私心。这句话虽然有点自我标榜的味道,但曹操当初出山,还真不是为了私利,他是个使命感很强的人。
曹操起初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当一个郡守,“建立名誉”,“除残去秽”,清除地方上的丑恶现象,让世人都明白他的志向,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后来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回家,但也不急着出来找工作,而是打算用二十年时间好好读书,锻炼身体,“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但又迫于形势,他的这个主观愿望不能实现,不得不出来南征北伐,“为国家讨贼立功”。
待在家里,他读书打猎;出来,他讨贼立功。进退之间,他没多少私心,有的只是使命感。没有私心壅塞,没有贪欲拥挤,就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干事业。其实,他也是给智慧腾出更大的空间,这样事业就更游刃有余了。
庄子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贪欲太深的人,聪明不成问题,但智慧成问题。曹操常常以智慧自许,他去西北和马超打仗的时候,引来很多人围观,曹操指着自己的头,自负地说:乡亲们,我没什么好看的,又不是三头六臂,只不过脑袋里多一点智谋而已,“唯多智”。为什么“多智”?和他物欲比较淡泊有很大关系。
所以,《魏书》记载,曹操每次临阵时,“意思安闲”,好像没事人一般,接下来便“变化如神”。从“安闲”中看出他从容,从容中看出淡泊,又从淡泊中生出智慧,所以他临阵打仗不慌张,经常能克敌制胜,其实这点和诸葛亮挺像的。
以清廉自奉,才能以丰厚奉他。关于曹操的大方,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清楚,老曹对关公可够大方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蹄金,下马一蹄银;又送锦袍、送赤兔。细节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史书记载他“得靡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得了奢侈品,马上赏赐给有功的人,只要功劳级别够得上,绝对不吝惜千金。曹操正因为对自己吝啬,清空自己心里的贪欲,才能腾出这么多富贵赏给他人。这也是给智慧腾出空间的一个表现。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操墓,引起轰动和争议。2012年底,复旦大学用DNA技术确认了曹操家族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