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描写关于动物内心的传奇故事(最新3篇)
沈石溪描写关于动物内心的传奇故事 篇一
传奇故事《狼与羊的友谊》
从古至今,狼与羊一直被视为天敌。人们普遍认为,狼是野性的象征,而羊则是温顺的代表。然而,在沈石溪笔下,狼和羊之间却发生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友谊故事。
故事开始于一个美丽的山谷,这里有一只叫做小灰的小狼和一只叫做小白的小羊。小灰是狼族中最聪明、最勇敢的狼,而小白则是羊群中最聪慧、最善良的羊。一次,小灰不小心跌入了险境,被一只巨大的熊困在了山洞中,无法自拔。
小白得知了小灰的困境后,义无反顾地决定帮助他。他跑到山洞前,用尽全力大声叫喊,试图吸引其他动物的注意。经过一番努力,小白终于引来了一只勇敢的老鹰。老鹰利用自己的犀利爪子,将熊威慑住,为小灰争取了逃生的机会。
小灰感激地看着小白,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敬佩。他决定和小白成为朋友,并发誓要保护他。从此以后,小灰和小白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成为了山谷中最杰出的伙伴。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天,山谷中突然来了一群凶恶的豺狼,它们想要夺取羊群的草原。小白和其他羊群成员们感到非常害怕,无助地望着小灰,希望他能保护自己和他们。
小灰站了出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羊群一起抵抗豺狼的侵略。他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地击退了豺狼,保护了羊群的安全。
小白看着小灰,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他明白,自己所认识的狼并不都是凶残的,有些狼也可以是勇敢、聪明和正直的。从此以后,小白和其他羊群成员们不再对狼心存恐惧,他们开始和狼族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山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是没有界限的。无论是狼还是羊,只要我们愿意打破成见,用心去了解对方,就会发现内心的真善美。沈石溪通过这个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内心的善良和友爱,让我们明白了友谊的可贵。愿我们能像小灰和小白一样,用真诚的友谊去温暖彼此的内心,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沈石溪描写关于动物内心的传奇故事 篇二
传奇故事《鸟儿的奇幻之旅》
在沈石溪笔下,动物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奇幻和神秘。《鸟儿的奇幻之旅》讲述了一只小鸟在寻找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旅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冒险。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小飞的小鸟,他一直渴望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中。然而,小飞生活在一个被高墙围绕的城市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时常凝视着远方的蓝天,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一天,小飞决定踏上寻找自由的旅程。他飞翔到了大海边,希望能找到一片没有限制的天空。然而,当他渡过大海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小飞被风暴吹得四处乱飞,几乎失去了对生存的希望。
就在小飞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只名叫大鹏的巨大鸟儿出现了。大鹏告诉小飞,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带领小飞穿过风暴,找到了一片美丽的岛屿。
岛上的动物们非常友善,他们欢迎小飞的到来,并且鼓励他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小飞在岛上结识了一只智慧的老鹰,老鹰告诉他,只有通过学习和努力,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小飞决定留在这个岛屿上,向老鹰学习飞行技巧和知识。他每天都努力练习,不断超越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飞终于掌握了高超的飞行技巧,他成功地飞越了岛屿。
小飞回到了自己的家园,他告诉其他鸟儿们,只要有勇气和毅力,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鼓励大家勇敢面对挑战,追求内心的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沈石溪通过这个传奇故事,启发了人们对自由和梦想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了内心的力量和意义。愿我们都能像小飞一样,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沈石溪描写关于动物内心的传奇故事 篇三
沈石溪动物传奇故事深入到动物的内心世界,把握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的特点,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故事文字深沉优美,阐释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带给人们厚重的思考。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关于沈石溪写作的动物故事吧。
猩猩的地狱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套用在圆通山动物园那只名叫丹曼的猩猩身上,应改为它猩即地狱。
揣摩萨特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免不了有竞争和摩擦,他人的出现,将限制你的自由,给你的生活设置障碍,给你的心灵造成伤害和痛苦。
丹曼的遭遇,为萨特这句名言提供了另一种注解。
原先,圆通山动物园养着母女两只雌猩猩,母猩猩老死了,留下女儿丹曼。偌大的笼舍里,只有一只猩猩居住,形影相吊,茕茕孑立,未免冷清。丹曼常伫立在笼边,手抓住铁栏杆,用一种凄凉的表情遥望远方,那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分明是在提醒我们,它很寂寞,很苦闷,渴望有同伴。于是,我们从北京动物园又购来一只名叫山田的雄猩猩、一只名叫卡路的雄猩猩和一只名叫阿兰的雌猩猩。一方面热闹猩猩馆,为游客助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丹曼解除孤单和寂寞。
谁也没有想到,丹曼并不欢迎新来的伙伴,一见到它们,便毛发耸起,发出恐怖的尖叫。山田、卡路和阿兰也都不喜欢和同类待在一起,各自占据笼舍的一个角落,面向笼网,那样子,似乎离同伴越远越好。喂食时,丹曼不再像过去那样迈着悠闲的步伐走向食槽了,它斜起眼,用高度警惕的目光窥望着其他三只猩猩,慢慢接近食物,抓到一只木瓜或一根胡萝卜后,逃也似的回到自己的角落,狼吞虎咽,生怕被其他猩猩抢了去。
有时,丹曼和阿兰在小水池边相遇,双方立刻会摆出斗殴的姿势,龇牙咧嘴地相互咆哮。而山田和卡路两只雄猩猩,还时常大打出手,把个宁静的猩猩馆闹得乌烟瘴气。猩猩们彼此憎恶,没有任何团结友爱的表现。
终于有一天,丹曼在和阿兰大吵一架后,指爪抓住笼网,奋力摇晃,朝熟识的饲养员发出如泣如诉的吼叫,意思很明显,是在央求我们把另外三只猩猩弄走!
如此不合群的动物,还是不多见的。后来我们查阅了有关猩猩的研究资料,这才理解丹曼孤僻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因。
猩猩又称黄猩猩或红猩猩,和大猩猩、黑猩猩是同科异属的兄弟。虽然同为灵长类,习性却相差甚远。大猩猩、黑猩猩喜欢群居,每群有几十只,而猩猩生性孤独,从不群居,最多两三只暂时聚在一起,但也很快就会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有一种观点认为,猩猩之所以习惯单独生活,主要是因为猩猩的食物--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蜂蜜等在山野分布得很分散,不适于集体采撷,而长期的单独觅食造成了罕见的孤僻心理。
然而,在动物园里,没有食物紧张的问题,吃的是大锅饭,想吃多少有多少,但猩猩仍不愿与同类相处,这说明它们并非是受觅食压力而被迫单身独处的,很可能在它们的遗传细胞里就带着自私的基因。
既然猩猩天生就是孤独者,既然它们彼此不能和睦相处,既然关在一起整天打打闹闹,那就干脆把它们分开算了。
我们将山田、卡路和阿兰搬出猩猩馆。丹曼又恢复了单身猩猩的日子。
开头两天,丹曼为其他三只猩猩的离去而深感高兴,自由地在笼舍里走来走去,绷紧的神经松弛了,见到熟识的饲养员,点头晃脑,发出“呜呜”亲切的叫声,好像在谢谢他们把它从地狱里解救出来。然而,-个星期后,丹曼的情绪开始低落,整天闷闷不乐地坐在笼舍中央,活动量减少,食量也锐减,见到熟识的饲养员,挺不高兴地板起脸,欧欧抱怨地吼叫,好像谁得罪了它似的。
一天傍晚,顺风传来另一只雌猩猩阿兰的叫声,正在打瞌睡的丹曼突然间醒过来,神情专注地侧耳倾听,转而奔到笼网前,也咧开嘴哇哇大叫。它的声音、表情和姿态都说明它是在远距离与阿兰吵架,但精神抖擞,兴奋得浑身颤抖,让人感觉它很高兴有这么个与同类吵架的机会。
这以后,丹曼没事就攀爬到笼网上,等待不远处传来山田、卡路或阿兰的叫声,一听到它们的叫声,便用响亮的訾骂声予以回敬,晃动笼网,好像要冲过去同它们打架一样。
其他三只分开饲养的猩猩,表现也和丹曼大同小异。
美国专门研究猩猩的古德尔博士访问圆通山动物园,看到我们
把四只猩猩分笼饲养,十分惊讶,问我们这四只猩猩是否患了什么传染病,所以要把它们隔离开来?我们诉说了理由,古德尔博士摇着头说,任何生命,本质上都是害怕孤独的,都需要同类陪伴,哪怕两个冤家对头在一起,也比长期单独生活要有益于健康。我们听从古德尔博士的建议,重新将山田、卡路和阿兰搬回猩猩馆。它们仍经常吵架,动不动就互相龇牙咧嘴地咆哮,好像容不得其他猩猩的存在。然而,它们精神焕发,食欲大振,孤独的愁绪一扫而光,比分开单独饲养身体要健康得多了。
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证明,猩猩是人类血缘关系最亲近的“兄弟”,猩猩身上百分之九十的基因人类身上都存在,因此人类许多生理现象和心理行为都能在猩猩身上找到渊源。
有人说,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只不过为了谋生,人和人才被迫凑合在一起。人和人在一起,钩心斗角,你算计我,我陷害你,散播无尽的痛苦,制造数不清的人间悲剧。说到底,人之所以会感觉痛苦,就是因为有他人存在。就像萨特所说的那样,他人即地狱。因此,有许多失意的人,离群索居,害怕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然而,孤独的滋味,绝不比与人闹摩擦的滋味要好受些。
生性孤独的猩猩也无法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寂寞,更何况人呢?
极度的孤独与寂寞,才是生命真正的地狱。
在监狱里待过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最难熬的不是沉重的苦役,不是**的呵斥,也不是狱头的欺凌,而是被关在单人号子里,许多天听不到人的声音看不到人的影子,长时间的孤寂,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
我们不会天真地认为,他人即天堂。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应该和睦友善,普天之下皆为兄弟姐妹,互助互爱,赤诚坦荡,亲密无间。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矛盾,人和人的关系在看得到的将来很难达到理想境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他人看成是地狱。人间有欺诈,人间也有真情;人和人之间有排斥,人和人之间也有合作。人活在世界上,离不开人际交往,因为人需要友谊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四只猩猩在一个笼舍里相处久了,不再各自占据一个角落对谁也不理睬,有时候,它们也会聚在一起,背靠背互相蹭痒,或者并排站在水池边喝水。它们的关系远谈不上和谐,吵架斗殴是家常便饭,一天里听不到它们的咆哮声,简直就是该载入史册的和平日了。吵归吵,日子照样过。有一次,丹曼患猩红热,我们怕它会传染给其他三只猩猩,就把它隔离起来。半个月后,它痊愈了,当我们把它放还猩猩笼时,它两眼放光,激动得“呜呜”叫着,冲向阿兰,立刻和阿兰互相整饰起皮毛来。但仅仅过了十五分钟,这两只雌猩猩就又为了争夺一根香蕉,怒发冲冠地互相大吼大叫起来……
日常生活中,你死我活的关系是不多见的,彼此好得不存在任何芥蒂的关系也是极少的。矛盾和摩擦总是免不了的。其实,人际关系中的常态,既非对立,也非黏合,而是磨合。
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少时离家,历经沧桑,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都待过,接触了许许多多人,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群中,天使是少数,野兽也是少数,绝大部分都是既有私利又有公德、既会妒忌又会同情、既会背叛又会加盟、既会加害于人又会乐于助人的正常人。对人,不必期望过高,也无须悲观失望。别说朋友和同事了,即使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间,也难免会有龃龉,会闹摩擦。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你才能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磨合这个词,极其准确地道出了人际关系的精髓。磨合,不是一味地摩擦,也不是顺顺利利的合作,而是既有摩擦又有合作,摩擦与合作并存,在摩擦中求得合作。
小孩掉进了豹窝
在昆明圆通山动物园,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险些出了人命的事故,最终以喜剧收场。
这对云豹原先是关养在双层铁丝网的兽笼中的,受超级市场开架售货的启示,也为了让游客更清晰地欣赏云豹色彩斑斓的皮毛,更好地领略有树栖猛兽之称的云豹矫健的身姿,管理人员把它们移居到一个盆形的小山谷,开放式展览。小山谷四周是四米多高陡峭的山壁,大大超过了云豹蹿高的极限,还围了一圈一米二高的铁栅栏,应该说是很安全的。
星期天,游人如织,一位少妇带着一个三岁男孩伏在云豹谷的栏杆上兴高采烈地观赏在那棵大树上上蹿下跳的云豹。调皮的小男孩大概饮料喝多了,嚷着要撒尿,而且一定要撒给底下的大猫吃。溺爱孩子的妈妈便抓牢男孩的背,让他玩小小的恶作剧。小男孩穿的那件绿色外套质量太差了,两粒纽扣突然间断线崩裂。只听少妇一声尖叫,她手里只剩下那件绿色外套了,小男孩像坐滑梯似的,哧溜,从七十度左右光滑的岩壁上滑落下去。那位少妇顿时晕了过去,云豹谷乱成一团,有的抢救少妇,有的朝云豹吼叫,有的奔向公园管理处去搬救兵。
却说那男孩,冬天衣服穿得厚,滑进四米深的谷底,倒没受什么伤,只是吓坏了,坐在地上发呆。两只云豹正在大树上戏耍,冷不丁见山上滑下个小人来,也吃了一惊,愣愣地望着男孩。短暂的静场,身材娇小、皮毛色彩也较淡雅的雌豹很快回过神来,头朝下顺着树干爬下地。雄豹也跟着跳下树来,两只云豹瞪着铜铃大眼,抻直脖子,平举尾巴,微蹲着身体,从左右两个方向,一步步向男孩逼近,那模样,一看就知道是猫科动物捕猎的前奏。
云豹谷上围观的游客各个都紧张得凝神屏息,几百双眼睛盯着那两只云豹,一片寂静,只听见豹蹄踩碎枯叶的沙沙声。
云豹是别名最多的动物,又叫乌云豹、龟壳豹、龟纹豹、荷叶豹等。
名称虽多沾一个豹字,其实和豹没有血缘关系,在分类学中自成一属,为猫科云豹属。体积较山豹和雪豹小得多,只有十五公斤左右,活像一只大猫。
别看云豹个头不大,却是地道的食肉猛兽,敢闯进象群袭击乳象。最要命的是,这两只云豹是三个月前用麻醉枪从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抓来的,也就是说,野性未泯,习惯于血腥的猎杀,说不定还因为身陷囹圄而对人类抱有刻骨的仇恨呢。更为恼火的是,饲养员还没有给它们喂食,豹腹空空,豹眼闪烁着贪婪的饥馑的光。
我当时也在场,和其他人一样,为男孩捏了一把汗。
雌豹伸出长长的血红的舌头,残忍地磨动着尖利的牙齿,令人想起磨刀霍霍这个凶险的成语;雄豹走到离男孩两米远的地方,后肢蹲,前肢曲,嘴吻上的银须像钢针一样刺挺,喉咙里发出呜呜低吼--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它很快就要扑跃撕咬了。
这时候,男孩如果哇的一声哭起来,或者露出害怕的表情,或者转身逃跑,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面对危险,害怕是没有用的,眼泪更不能改变九死一生的局面,逃跑更不可能,不说无路可逃,就是有路可逃的话,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也绝对逃不脱两只云豹的追逐。事实上,许多野兽都有类似“痛打落水狗”的品性,你越是害怕,它越是得意;你转身逃跑,反而刺激它追咬的神经,更残忍、更猖狂、更舍不得放弃。
男孩站了起来,顺手抓起地上的一根细树枝,挥舞着,迎着雄豹走过去,小脸蛋露出生气的表情,嘴里还叫道:“臭大猫,你敢吓唬我,我打死你!”
事后我听说,小男孩家里养着一只花猫,他把云豹看成是大猫了,所以一点也不害怕。
雄豹露出惊诧的表情,准备扑咬的姿势散了形,当树枝快落到它头上时,它一扭腰肢,倏地跳开了。小男孩更来劲了,迈着小腿,咚咚咚追上去,举起树枝抽打。雄豹绕着大树小跑着躲避。小男孩转身又去打雌豹,雌豹纵身一跃跳上树去。
一个三岁男孩,像牧童赶羊似的赶得两只云豹躲的躲藏的藏,颇为滑稽,围观的人群禁不住笑出声来。
这时,公园的警卫闻讯匆匆赶来,握着麻醉枪,提着电警棍,打开铁门,大呼小叫,将雄豹也撵上树去,然后万分小心地将小男孩抱出豹窝。
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故,化作饭后茶余的笑料。
整个化险为夷的过程,关键的因素,是男孩还小,只有三岁,不懂事,把凶猛的云豹看成是家里的乖猫咪。
假设一下,如果滑下豹窝的是个年长几岁已经懂事的孩子,知道云豹和家猫是两码子事,知道豹子会咬人,饥饿的恶豹还会吃人,是绝对不敢捡起细树枝像赶羊似的去赶两只云豹的,而肯定会吓得魂飞魄散,瘫倒在地,任豹宰割。
即使换成一位男子汉,手无寸铁,突然面对两只企图袭击的云豹,也难免会恐惧觳觫,被动地抵抗两只云豹的扑咬,结局也肯定是十分悲惨的。
一般情况下,人是越懂事越好,由幼稚走向成熟。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的知识面广了,人就有能力改造世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自身价值。
但一个人了解的事情多了,也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多了一份谨慎,少了一份勇敢。尤其是在人生的转折关头、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老谋深算者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因为人生的转折关头不可能没有风险,有得必有失;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不可能没有阵痛,势必左右为难;风险看多了,难处想多了,难免彷徨动摇,踟蹰不前,最后趋向于保守。
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大的牛儿都怕虎,是也。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效益极差的厂里当工人,一个月只发七十元生活费,生活困窘的他毅然辞职,下海做生意。开始在街上摆小摊卖豆浆油条,几番拼搏,几度沉浮,现在已成了拥有两家服装商店、两家高级餐馆的董事长。
回顾往事,他感慨道:“我当时十分幼稚,以为只要做生意就能发财,遍地黄金,任我弯腰去捡。糊里糊涂辞了职,糊里糊涂下了海,涉足生意场这才知道,处处有陷阱,时时有风险,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同行倾轧,生死竞争,好几次山穷水尽,我都动过要自杀的念头了。唉,要是当时就了解生意场是怎么回事,我绝对不敢越出雷池--办辞职手续的。”
幸亏他当时十分幼稚,不然的话,他今天能开着自己的奔驰车昂首阔步进出五星级酒店吗?
我也有类似的境遇,二十多年前脑子一发热,就想当作家,当时我的语文水平只及初中一年级,写一封普通家信能挑出二十几个错别字,根本不知道文学这条小路上有多少人在拥挤。写出一篇小说后,还净往《收获》、《解放军文艺》、《昆仑》、《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著名刊物投稿。要是我那时候就了解各个编辑部的自由来稿堆积如山,编辑处理业余作者的稿件一目十行,绝大部分熬灯守夜写出来的作品都由造纸厂还原为纸浆,我还敢如此胆大妄为吗?还敢拿文理欠通错别字连篇的小说去叩响文学殿堂的大门吗?
成功需要奋斗,奋斗需要勇气,而要有足够的勇气,我想,在事业上迈出第一步去的时候,不妨来点儿鲁莽,来点儿二杆子精神。
从字面上解释,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俗话,是含有贬义的。牛怕虎,天经地义,顺理成章;初生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幼稚、不懂事、傻大胆、缺乏常识;初生牛犊犄角比成年牛嫩,力气比成年牛小,格斗技巧比成年牛差,经验和阅历比成年牛少,成年牛尚且不是老虎的对手,初生牛犊能斗得赢惯食牛肉的老虎吗?
面对穷凶极恶的老虎,成年牛吓得撒开腿扭头奔逃,兴许还能捡回一条小命;初生牛犊举着稚嫩的牛角迈着细弱的四肢迎着老虎的血盆大口走过去,岂不是滑稽的勇士、悲惨的冒险、送上门去以身饲虎的傻蛋?但干百年来,人们都把初生牛犊这句俗话用来褒奖那些敢作敢为的青少年,其中反其意而用之的奥秘,仔细揣摩,不难领会个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