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代励志故事(优质6篇)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 篇一:《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诵,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段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

曹操统一北方后,刘备被迫离开故土寻求生存之道。他听闻荆州刺史刘表有才子之名,便带着几个忠心耿耿的随从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而,刘备刚刚到达荆州,刘表便病逝了。刘备面临着无依无靠的境地,心情沮丧。

在此时,他得知荆州已经被刘表的儿子刘琮继承,并且刘琮对他并不友善。刘备不愿屈居人下,决定离开荆州。他带着随从来到了当时号称荆州贤士的诸葛亮家中,希望能够借助诸葛亮的才智和名声来达成自己的野心。

然而,诸葛亮并不愿意与刘备有太多交往,他将刘备拒之门外。刘备却不甘心就此放弃,他决定三顾茅庐,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拜访,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的门童,他坚定地说道:“请告诉诸葛先生,我刘备有急事相见,请先生收留。”门童看到刘备的坚持,便进去转告了诸葛亮。

第二次拜访,刘备亲自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他希望诸葛亮能够帮助他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并表示愿意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第三次拜访,刘备带着随从来到茅庐,冒着大雨跪在门前。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坚持和诚意所打动,他收留了刘备,并开始为他出谋划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诚意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让诸葛亮看到了他的决心和才能,最终使得两位英雄联手,共同创造了蜀汉的辉煌。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 篇二:《孟子三劝学》

孟子,名轲,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孟子”,并被奉为教育家。《孟子三劝学》是他对学生们的教诲,被后人广为传颂。

孟子的第一劝学是“不患莫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告诉学生们,不要担心自己的知识有限,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了解他人的心思。他认为了解他人的心思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只有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并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

孟子的第二劝学是“不患莫能己教,患不能也”。他告诉学生们,不要担心自己无法教导他人,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教导。他认为教导他人是一种艰难的任务,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教诲,并从中受益。

孟子的第三劝学是“不患莫能己行,患不能也”。他告诉学生们,不要担心自己无法做到自己所说的,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实践自己的言论。他认为言行一致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言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三劝学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只有了解他人、教导他人、实践自己的言论,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孟子的教诲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完善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 篇三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著作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著作。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 篇四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最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先,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状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超多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后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绪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向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 篇五

  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 篇六

  《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感悟: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猫头鹰搬家》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感悟: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狂泉》

  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的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来治好国君的“狂病”,于是抓来了国君,给他针灸吃药,什么方法都用到了。

  国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来喝,结果国君和大家一样,也得了狂病。这样一来,该国再没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了,全国人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感悟:要警惕群体性的疯狂,在群体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极其困难的。

  《赵人患鼠》

  明·刘基《郁离子》

  赵国有一户人家被老鼠害苦了,就到中山国去借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

  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是也喜欢捉鸡吃。

  一个月之后,他家的老鼠被捉干净了,而鸡也被吃光了。

  他的儿子认为这只猫是个祸害,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除掉呢?”

  父亲说:“我们的祸患在于家里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挨饿受冻,这比没有鸡更糟!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肉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除掉呢?”

  感悟:古人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利弊,首选利重害轻。

  《许金不酬》

  明·刘基《郁离子》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人大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

  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

  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感悟: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相关文章

第32个教师节横幅宣传标语大全(优秀3篇)

第32个教师节横幅宣传标语大全 篇一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是全国各地学校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学生们会送上鲜花、贺卡和礼物,表达对老师们...
励志2017-04-01
第32个教师节横幅宣传标语大全(优秀3篇)

永恒的生命励志作文(最新3篇)

如果你曾见过大海,见过海的万丈波澜,你定会明白什么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果你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过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沉着,你定会明白什么叫永恒的生命。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的一...
励志2017-08-08
永恒的生命励志作文(最新3篇)

金融方面的英语单词【精简3篇】

引言:励志投身金融领域打算出国留学读商科的小伙伴们,以下小编整理的这些关于金融方面的英语词汇大家可不能错过呀! division of labor 劳动分工 commodity money 商品货币...
励志2015-06-06
金融方面的英语单词【精简3篇】

15则名人立志故事【优秀3篇】

15则名人立志故事 篇一1. 孔子:守正出奇孔子立志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做出贡献,他秉持着道德准则,坚守正道,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他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等方式,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
励志2014-03-04
15则名人立志故事【优秀3篇】

感恩父母文案(推荐6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在朋友圈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什么样的文案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恩父母文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励志2013-09-03
感恩父母文案(推荐6篇)

姐弟大学生靠祖传手艺开连锁卖煎饼励志故事【优选3篇】

在南京河海大学旁有一家煎饼店,每天前来购买煎饼的人特别多,特别是早晨门前总是排起长队。经营这家小店的是一位来自徐州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小伙子。现在他和同样是大学毕业的姐姐,在南京开起煎饼连锁店。虽然人苦...
励志2013-05-08
姐弟大学生靠祖传手艺开连锁卖煎饼励志故事【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