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枕戈待旦的故事【通用3篇】
成语枕戈待旦的故事 篇一
枕戈待旦,这是一个形容守夜警戒的成语。它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将军,名叫孙武。孙武年少时就立志要为国家效力,他勇敢而聪明,很快在军队中崭露头角。
有一天,孙武被任命为齐国的边境守军。这个边境地区是齐国与敌国赵国的交界,一直以来都是战乱不断的地方。齐国国君非常重视这个边境的安全,希望孙武能够保卫好这片土地。
孙武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他组织士兵进行晨练,让他们提高体能,增强战斗力。他还亲自制定了严格的警戒制度,要求士兵每天轮流守夜,保证边境的安全。
在孙武的带领下,齐国边境的治安逐渐得到了改善。敌国赵国的侵略行动也被及时发现并击退。孙武的声望逐渐在军队中扩大,甚至在整个国家中都有了影响力。
然而,孙武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敌国赵国并不会轻易罢休,他们一定会再次发动进攻。为了应对未来的战斗,孙武开始研究兵法,不断总结战斗经验。
有一天,赵国果然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孙武带领着齐国的军队奋勇抵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这场胜利使得齐国边境的安全再次得到了保障。
孙武的战绩和贡献被国君赞扬,他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将军,继续在边境守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战略眼光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枕戈待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松懈,才能够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平时,我们都需要像孙武一样,时刻准备着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取得胜利的果实。
成语枕戈待旦的故事 篇二
枕戈待旦,这是一个形容守夜警戒的成语。它的故事源于古代中国的战争年代。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中,讲述了一个普通村民的故事。
这个村庄位于边境地区,经常受到敌军的袭击。为了保护村庄的安全,村民们决定轮流守夜,保持警惕。每个人都明白,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叫李明。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是非常勇敢和聪明。每次轮到他守夜的时候,他都会提前准备好兵器,躺在床上枕着戈,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有一天晚上,李明正在守夜,突然听到了一些噪音。他立刻警觉起来,拿起戈就跑出了房间。他发现敌人正在悄悄接近村庄,准备发动袭击。
李明毫不犹豫地向敌人发动了进攻,他用敏捷的身手和准确的刀法,成功地击退了敌人。敌人被李明的勇敢所吓到,纷纷逃离了现场。
李明的勇敢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他成为了村庄的英雄。从那以后,村民们更加意识到了保卫家园的重要性,大家都更加努力地守夜警戒。
枕戈待旦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平时,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守护好自己的家园,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成语枕戈待旦的故事 篇三
有关成语枕戈待旦的故事
枕戈待旦
【注音】zhěn gē dài dàn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用法】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枕戈坐甲、枕戈以待
【反义词】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年代】古代
【例句】这支英雄舰队,枕戈待旦,日夜守卫在东海前哨。
枕戈待旦的故事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年轻人结
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博得个青史留名。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tì]已经当上了朝廷的官员,心里着急起来,就给亲属写信说:
“我每天都是枕着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为朝廷出力,杀退贼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业了!”
刘琨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也被朝廷委任为官员,为司隶从事,一直做到着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在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晋阳闹起了灾荒,很多老百姓因为找不到吃的,活活饿死了。灾民没有办法,只得携儿带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两万户。贼寇也趁机作乱,百姓们吓得不敢出门。
刘琨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余人,带领他们去晋阳平乱。平乱之后,刘琨派人将尸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门、庙宇,让百姓耕种土地,派军队对他们进行保护。不久,灾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了。
不料,胡人想到晋阳劫掠财富,派兵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城内只有很少的一点儿军队,没有力量杀退贼兵。大家非常焦急,刘琨表现得非常镇静。到了夜间,他趁着月光,在城楼上吹起箫来。刘琨的箫声悲切凄凉,如泣如诉,城外的胡兵听了,一个个凄然长叹。
到了半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那乐声使胡人暗生思乡之念。其实,胡兵来打仗实在是身不由己,他们之中,哪一个不想念亲人呢?他们想着家乡,全都流下了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刘琨又吹起了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纷纷骑上战马,回家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