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的成语故事(优选5篇)
老骥伏枥的成语故事 篇一
老骥伏枥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它形容年老而不衰的人或事物重拾能力,重新焕发活力。它的典故源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司马相如担任睢阳令,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使得他声名远扬。然而,由于年事已高,他的身体开始衰弱,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奔驰如飞。他感到十分苦恼,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有用。
有一天,司马相如骑着一匹老马在街上行走。人们见到他,纷纷议论说:“司马相如已经老了,他的马也瘦弱不堪。他们已经没有用了。”司马相如听到这些议论,感到非常伤心和沮丧。
回到家中的司马相如,在家人的劝解下,决定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个年长的农民,他最近才刚刚康复,重获健康。司马相如希望能从他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和激励。
当司马相如到达农民的家时,他看到一匹老马正在田间努力拉着犁耕地。这匹马虽然年老,但依然敬业,毫不懈怠。司马相如被这一幕深深感动,他意识到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司马相如重新审视自己,他明白自己仍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决定不再自怨自艾,而是要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从那天起,司马相如重新振作起来,他投入到工作中,努力为百姓谋福利。他的智慧和才干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老骥伏枥的深刻寓意。无论我们的年龄如何增长,只要我们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努力的态度,我们就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价值。
老骥伏枥的成语故事 篇二
成语“老骥伏枥”源自于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它通过一个典故来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努力奋斗的精神,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成功。
故事中,司马相如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学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逐渐衰老,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奔驰如飞。当有人议论他已经老了,不再有用时,司马相如感到十分沮丧。
然而,司马相如并没有放弃自己,他决定去看望一个刚刚康复的老农民朋友。他在农民的田地上看到一匹老马正在努力拉着犁耕地,虽然它年老体弱,但依然敬业。司马相如深受启发,意识到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从那天起,司马相如重新振作起来,他不再自怨自艾,而是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他的智慧和才干再次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年龄如何增长,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努力的态度,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成功。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价值。
老骥伏枥这个成语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勇于面对,永不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像老骥一样,伏枥而不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能量。
老骥伏枥的成语故事 篇三
老骥伏枥
【注音】lǎo jì fú lì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多用于形容怀有雄心壮志的老年人。常跟“志在千里”连用。
【近义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反义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例句】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上努力钻研,真是“~,志在千里”!
【成语故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表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滕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老骥伏枥的成语故事 篇四
【拼音】lǎo jì fú lì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
【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
【相近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相反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其它使用】
现在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老骥伏枥的成语故事 篇五
【出处】
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诗。
东汉后期的曹操,在他年轻时曾做过下级军官,在消灭董卓的势力和平息黄巾军起义过程中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后来成为汉献帝的丞相。他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军阀,逐步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他注意发展生产,限制土地兼并,为社会的安定和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当时汉朝东北边境,有一个奴隶制的少数民族——乌桓,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势力以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就投奔到了那里,想借机东山再起。另外,乌桓的首领,也经常趁着中原混乱的机会入侵汉朝的领土,不仅掠夺大量的财物,而且抓走许多汉人去作奴隶。于是,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和稳定东北地区的边境,在公元207年亲自统率大军征讨乌桓。
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古人认为: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已经逐渐衰老了,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曹操当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并没有因为年老力衰而意志消沉,而是以一种豪迈的气概面对自己要完成的事业,继续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曹操终于在白狼山战斗中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杀死了乌桓的头领蹋顿,二十万乌桓人也被迫投降。在带领大军凯旋的途中,他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气势豪迈的长诗,这就是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这首诗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曾经驰骋战场的骏马,虽然年老力衰卧在马槽旁,但它的心仍向往一日千里的飞奔。胸怀远大理想的斗士,虽然已到了生命中的垂老时刻,但生命不息,他那颗奋勇拼搏的心就一刻也不停止!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曹操的文学才华,更可以体会到他那豪迈的气概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释义
老骥伏枥是指衰老的骏马即使卧在马槽旁,心也向往着一日千里的飞奔,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保持着雄心壮志、从不服输的斗志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