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通用3篇)
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 篇一
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
兼听则明,这是一句非常有深意的成语。它告诉我们,只有兼听则明,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典故吧。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曹操的人,他是当时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非常聪明,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因此他在政治和军事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一次,曹操在一座战略要地上驻扎了一支军队。这个地方有一座高山,山上有一个岗哨。曹操对岗哨的情况非常关注,因为岗哨可以提供重要的情报和警示。
曹操发现,岗哨经常在山上巡视,但他总是只听一个方向,而不是全方位地听。曹操觉得这样不够,于是他亲自上山,向岗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曹操告诉岗哨,只有兼听则明,才能真正了解敌情友军的动态。他让岗哨每天都要全方位地听,不要只听某一个方向。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采取相应的对策。
岗哨听了曹操的教诲后,深受启发。他开始全方位地听,不再只听某一个方向。结果,他发现了一支敌军正在偷偷接近,准备袭击曹操的军队。
岗哨立刻向曹操报告了情况,曹操得到了及时的情报,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最终,曹操成功地击退了敌军的袭击,保住了自己的军队。
从此以后,曹操更加重视兼听则明的原则。他教育自己的将士,要时刻保持警惕,全方位地观察和听取情报。这样,他的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兼听则明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观察和听取,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 篇二
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
兼听则明,这是一句古老的成语,非常有智慧和深意。它告诉我们,只有兼听则明,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朱元璋的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聪明和睿智,他知道兼听则明的重要性。
有一次,朱元璋在御前听到官员之间的争吵声。他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命令官员们停止争吵,向他汇报事情的经过。
原来,争吵的原因是一个官员对一个地方的决策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个决策会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他坚决反对。
朱元璋听了官员的汇报后,觉得情况并不简单。他决定亲自前往那个地方,亲眼看看情况,听取人民的意见。
朱元璋来到了那个地方,他仔细观察了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的兼听,则明,朱元璋得到了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最终,朱元璋发现,原来那个官员的异议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决定修改原来的决策,采取更合适的措施,保护人民的利益。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兼听则明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兼听,则明,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刻记住兼听则明的原则。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保持警惕,全方位地观察和听取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 篇三
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兼听则明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兼听则明
【释义】
同时收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察秋毫。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问宰相魏徵:“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
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那样的话,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一清二楚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魏徵接着说道:“历史上尧帝和舜帝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国家兴旺发达。
反之,秦二世偏信赵高,惨遭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之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唐太宗觉得魏徵的话很有道理,自此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时常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作镜子,
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辨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楚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出处】
《新唐书·魏徵传》:“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附:成语典故
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读】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分香卖履
典出《三国志·魏主传》。
三国时的曹操是当时的一代枭雄。他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三十余年,才削平群雄,统一了北方,进爵为魏王。
曹操晚年,患有严重的头疼病,且经常发作。他头疼病发作的时候,头痛得像要裂开来一样。虽经宫中太医无数次诊疗,但毫不见效。后来他把名医华佗请来诊治,华佗认为曹操的病灶在大脑,需打开脑壳,取出病灶,才能治愈。曹操认为华佗想谋害他,竟下令将华佗杀死。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疼病无人能医,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临终之前,他把曹洪、司马懿等召到病床前,嘱咐将长子曹丕立为继承者,又把自己的侍妾都叫来,吩咐近侍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她们,并嘱咐她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勤习女红,学会做丝鞋的本领,以便将来生活困难的时候,可以卖了自给自足,维持起码的生计。”
诸侍妾都泪流满面,哭着答应。
曹操又留下遗言,把众多侍妾全部迁往铜雀台居住,让她们每天在台中设祭。他又怕自己死后有人盗掘他的坟墓,吩咐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处疑塚。曹操一一嘱咐完毕,长叹一声,气绝而死。
后来,“分香卖履”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临死前对妻儿的留恋、关爱。
江淹梦笔
典出《南史·江淹传》:江淹,字文通。“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淹,字文通,他在南朝时历仕宋、齐、梁三个朝代,曾担任侍中、光禄大夫等高官。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江淹少年时,家里很穷,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了,他靠上山砍柴来供养母亲。但他读书十分刻苦,二十岁时便学有所成,踏上仕途,担任宋孝武帝刘骏第十一子刘子真的授业老师。孝武帝死后,刘宋王朝内部爆发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斗争,结果湘东王刘彧获得了胜利。刘子真被杀,江淹便转投到建平王刘景素门下。
江淹二十多岁时便才华横溢,文名卓著,写下了《恨赋》、《别赋》等不朽名篇,很得建平王刘景素的器重。但他少年气盛,恃才傲物,引起同僚的妒忌,被诬陷入狱。
江淹在狱中抱着一股不平之气,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诣建平王上书》,为自己申辩,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刘景素,立即将江淹释放。
由于江淹的文章写得如此精彩,下笔如有神助,于是有人传说,江淹在二十一岁那年,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见到了一个名叫郭璞的仙人,郭璞送给他一支五彩笔。从此,江淹的诗、文、赋便越写越好,每每提起笔来,文思有似潮涌,写出的文章也更加文采焕发。
公元479年,刘宋王朝的大臣萧道成灭宋称帝,建立齐朝。萧道成深知江淹的文才,任命江淹为东武令,齐朝的许多重要文书,多由江淹执笔,显示了其不凡的写作功力。
后来,“江淹梦笔”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文才卓著,笔力不凡。
红叶题诗
唐寅绘《红叶题诗图》
典出《云溪友议》。
唐朝宣宗时,年轻书生卢渥到京城参加考试后,带着一个仆人外出游玩。他俩偶然经过后宫外面的一条小河时,卢渥突然发现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红叶,叶上隐隐有字,顿时发生了兴趣,马上让仆人把那片红叶捞了上来。
仆人把红叶交给卢渥,卢渥一看,红叶上题着一首五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读完诗,心中暗想:
“这红叶一定是宫中一位很有才气的宫女题诗后顺水漂出来的。这些年纪轻轻的宫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栈,把红叶珍藏在衣箱里。不久,发榜了,卢握渥高中进士,随即被派到范阳去做地方官。
过了一段时间,唐宣宗看到后宫宫女太多,决定放出一部分宫女嫁人。卢渥也获准到长安挑选一个宫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赶到长安,挑选了一个文静而秀丽的宫女回到范阳。他虽然很喜欢她,但又不免想到那个在红叶上题诗的宫女。
回到范阳后的当天,卢渥就和那宫女成了亲。洞房花烛之夜,卢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红叶,想对妻子讲述红叶上的诗以极当时捞到红叶时的情况。不料他妻子一见到红叶,万分惊异,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一听,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说:
“你就是那个题诗的宫女,真是太巧了!”
“当时我偶然在红叶上题了首诗,放在河中,没有想到被郎君捡到,还一直珍藏着,这真是太巧了!”
“这是我们的缘分呀!”卢渥说。
两人四目相对,无比激动兴奋。第二天,卢渥的亲友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有人让卢渥妻子当场题诗一首验看笔迹,结果笔迹一模一样。
后来,“红叶题诗”这一典故,用来描写情思、闺怨,也用来描写良缘巧合。
乐昌破镜
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政事混乱。陈后主不务政事,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太子舍人徐德言,娶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姿色绝佳,世间罕有。徐德言知道陈王朝不会长久,社会动乱不可避免,也深为妻子的命运担忧,于是对妻子说:
“以你的美貌,国亡后你一定会被权贵之家占有,我们夫妻情分难以保留。如果我们之间情缘未了,就应该有机会相见,见面时须有一信物。”
于是,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夫妇各执一半,约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将破镜拿到都市去卖,只要一方看到破镜,就设法寻找。
果然,陈被隋灭后,徐德言夫妇离散,其妻被越公杨素征入府巾,宠爱有加。徐德言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京城,正月十五日到集市之上,就有一仆人高价出卖破镜。德言将仆人领至他的住处,讲述缘由,将自己所藏半面破镜合于一处,并在上面题诗一首。
仆人将镜拿回,陈氏见诗后伤心不已,悲泣不食。杨素弄清事情原委,也有些感慨,于是召来德言,将陈氏归还给他,夫妻二人终于团圆,返回江南,共度余生。
后来,“乐昌破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妻离散或分离后又团圆。
许由洗耳扇面
典出汉·蔡邕《河间杂歌·箕山操》。
帝尧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年,中原连遭水灾,帝尧为此而感到忧心如焚。他感到自己无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士。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师尹寿请教,请尹寿举荐贤人。
尹寿向帝尧举荐了许由等人,于是,帝尧派人四处去寻找他们,可过了好长时间,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帝尧终于打听到许由隐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带着玉玺来到箕山找到许由,对他说:“我们大王听说你的贤名,我拿来帝王的玉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请你不要推辞。”
许由听了,长长叹了口气说:“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就会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饿了,就上山采些果子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河水喝。我这样悠然自得,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真是其乐无穷。哪里想求得什么官职呢?现在你们大王竟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怎么会接受呢?”
使者听了,知道许由这样的隐士是决不肯接受禅让的,就回人向帝尧禀告。帝尧听了,也只得算了,以后再另择贤人禅让。
而许由等使者走后,独自翻过后山,不觉来到山下的颍水边上,自言自语地说:“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这股浊气,听这种浊话,我的两耳,不免污浊了。不如用这清水来洗它一洗吧!”
于是,许由走近水边,俯身用清水来灌洗两耳。
后来,“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名利之外。
一笑千金
典出《贾氏说林》。
汉武帝与宠妃丽娟一起赏花。
花园中,蔷薇花蓓蕾初绽,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似乎是在羞涩、多情地笑着。
“你看,花在笑呢!”汉武帝说。
丽娟问汉武帝:“花笑,固然是好看的。但难道能比美人的笑还要好看吗?"汉武帝说:“花的笑容、当然胜过美人的笑容。”
丽娟听了,开玩笑地说:“那么,这花的笑容,也是可以用钱来买的吗?”
“当然可以。”汉武帝轻松地答道。
丽娟听了汉武帝的话,立即让侍者取来黄金一百斤,作为买笑的钱,让汉武帝高兴了一天。
后来,“一笑千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美女之笑,或用以比喻买笑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