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成语典故故事(优秀3篇)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故事 篇一
曹操的“投笔从戎”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了从军,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的“投笔从戎”了。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堪称传奇。而他的“投笔从戎”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典故。
曹操年轻时痴迷于文学,喜欢写作诗词。他的文采出众,才华横溢,很快就在文坛崭露头角。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文人,心里渴望着更高的成就和更大的舞台。于是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在自己的桌上放下了笔,宣布要去从军。
曹操的决定引起了无数人的惊讶和疑惑。毕竟,他已经是一个备受赞誉的文人,有着美好的前途和无限的可能。然而,曹操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他坚信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曹操在军队中表现出色,很快就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以出色的战功和杰出的军事策略迅速崭露头角,并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重用。他的军事天赋和政治才能被逐渐发掘和培养,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统帅和政治家。
曹操的“投笔从戎”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勇气和决心,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实践和行动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将理想付诸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曹操通过投身军旅,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为后来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和典范。
曹操的“投笔从戎”也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文学和军事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领域。文人可以通过从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军人也可以通过文学来培养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在历史长河中,曹操的“投笔从戎”成为了一段佳话,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曹操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也成为了一个传奇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无论是文学还是军事,我们都能取得成功。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故事 篇三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故事
投笔从戎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投:扔掉。戎:军队。放下手中的笔,参加军队。指文人弃文从军,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成语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是东汉时期很有名的将军,也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非常孝顺。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
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加上家中比较贫寒,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直到很晚才睡。
有一天,他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作贡献,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人,曾经出使西域,立下无数功劳。自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
,班超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成长心语】
执著于人生的梦想,是一种勇气和智慧;但埋葬旧的梦想,告别旧的自我,孕育新的梦想,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在已经有所成就的'时候,这种选择无异于彻底地否定自我,需要极大的勇气。敢于中途变革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之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毅然作出“投笔从戎”的决定,这是班超为后人所推崇的主要原因。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把学习搞好就是为国家作最大的贡献了,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用双手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