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书法去远行散文(精简3篇)
随书法去远行散文 篇一
书法,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艺术爱好者。然而,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心灵的旅程。正因如此,我决定随着书法去远行,去探索这个古老艺术的真谛。
我的远行开始于一个寂静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手持毛笔,静心凝神。我将笔尖蘸满墨汁,轻轻挥动,一道道灵动的笔画在纸上展现出自己的美妙。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世界,感受着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我触摸到了他们的灵魂,似乎与他们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随着我的笔画,我的思绪也开始游离。我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我似乎看见了他们挥毫泼墨的身影,听见了他们的吟诗作对。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书海中,尽情领略其中的风华绝代。
随着我的笔画,我开始探索书法的深邃。我发现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书写的过程中,我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笔墨之中。这种修炼的过程,使我渐渐摆脱了尘世的纷扰,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随着我的笔画,我开始思考书法的意义。书法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的方式。通过书写,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他人,与他人建立起一种心灵的纽带。在书法的世界里,我与他人相遇,与他人分享,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纪念。
随着我的笔画,我发现书法也是一种旅行。它带领我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仿佛与古人相遇,与他们共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这种旅行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我的书法之旅虽然没有离开寂静的书房,但却带给了我无尽的心灵之旅。书法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给予了我力量和灵感,让我在纷繁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净土。随着书法去远行,我发现了更多的自己,也找到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随书法去远行散文 篇二
书法,一种古老而深邃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吸引着众多的艺术爱好者。然而,除了欣赏和学习书法,我决定更进一步,用书法去远行,去探索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书法之美。
我的书法之旅开始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带着一本书法作品集和一支毛笔,踏上了旅程。我的目的地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寺庙,那里传承着千年的佛教文化。我希望通过书法,与这里的文化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当我来到寺庙的时候,我被这里的宁静和庄严所折服。我找到了一个僧人,请求他给我指点一下书法的门径。僧人微笑着点了点头,拿起一本经书,一筆一劃地教我如何书写。我凝神静气地跟随着他的示范,尽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其中。
随着我的笔画,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和博大。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佛祖心灵相通,与他们分享着智慧和慈悲。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追求,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宁静和平静。
随着我的笔画,我开始感受到了这个地域特有的书法之美。在这里,书法与自然景观和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尽力捕捉着这种风格的精髓,将它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这种交融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我的书法之旅并没有止步于此,我继续向其他地方探索。我去了一个古老的村庄,这里有着悠久的乡土文化和传统的手工艺。我又去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里的书法充满了时尚和创新的元素。每一次旅行,都让我发现书法的多样性和无穷的可能性。
随着书法去远行,我不仅感受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书法之美,更发现了书法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书法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沟通的方式。通过书写,我与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相遇,与他们分享,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纪念。
我的书法之旅虽然结束了,但书法之美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通过书法,我不仅仅欣赏了它的艺术价值,更感受到了它的精神力量。随着书法去远行,我发现了更多的自己,也找到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随书法去远行散文 篇三
随书法去远行散文
认识名高,源于他的那篇《随书法去远行》,忘记了在什么地方发现的,总之是它的题目吸引了我,有一种孤独的美质,读完全文,更有一种知音的感觉,于是刊登在我主编的《画乡文化》杂志上。去年冬天的一天,相约着凄冷的清风,他的电话来了,清纯的语音里携带着艺术的磁性;再有一天,他人来了,清秀的脸、清秀的眼镜,文质彬彬,举止谦恭却又不乏厚重。谈话的内容自然是文学与艺术,还有他的经历。我这才知道,他出生在礼泉嵕山脚下,读过渭南师范中文系,是中国书书法家协会会员。临走,他送了我一本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郭名高书法散文选》。打开,首先是一幅笑容灿烂的生活照,双臂揽于胸前,淡定从容,城府在胸。
我对书法是外行,这是我生命里的遗憾,于是对名高的书法佩服之至。目光凝视着他的一幅幅作品,感觉有骨气,有神韵,有趣味。这当然是到了一定境界的艺术品,可是名高依然淡然一笑,言之:距离大家,我还是个学生。短短一句话,让我对他又添了敬佩之情。一个胸襟开阔的人,必然虚心,这才有海纳百川,并形成自我风格,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正如他在《学识与态度》文末的句子:“成功不仅是学识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名高出生于一九七八年,小我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却老成持重,无疑具备着无比远大的艺术潜力。假以时日,他一定会完成对前辈的超越。
让我更有兴趣的是,名高不仅字写得好,文笔亦是优美。静静的,阅读他的散文《麻纸》、《往事悠悠》、《哭泣的岁月》、《红袖添香夜读书》、《随书法去远行》,安静、质朴,又不乏灵性、深邃,字里行间涌动着美的神韵,完全不像三十多岁人的文字。短短数年,他便有二百余篇书论、散文、小说相继在《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青少年书法》等专业报刊上发表。看他文章的题目,绝非泛泛而谈的小豆腐块:《米芾行书十讲》、《试论书法笔法节奏》、《﹤好大王碑﹥研习与创作简论
》、《隶书临摹与创作手记》……近日阅读了他的《隶书临摹与创作手记》一文,顿觉受益匪浅。每种隶书的`结构和风格,他都在用心研习,每一篇文章,他都用心在写。他在习字的间隙,领悟书法的精髓,潜心研究书法理论,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这当然不是一般的城府,令我刮目相看,寄予无限厚望。《郭名高书法散文选》薄薄一本集子,其书法笔笔遒劲,行行精列;其文章字字珠玑,篇篇雅致,彰显出他的书法和人品,气韵、精神俱在,字正风清,端庄秀美,宛若高山流水,气象万千,值得让我细细品赏。
与名高的第二次见面,是在这个夏天的一个下午。顶着酷暑的阳光,他从余下镇来到县城。一见他的面,我便如沐清风,身心凉爽。他送给我一幅自己创作的隶书,是李商隐的《无题》,开头两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的诗韵,是我神往的境界。名高的善解人意,令我感动。这一次,我们交谈得更深了,从艺术到人生,从生活到工作,他都有着独特的见解,毫无半句人云亦云的老生常套,对许多人和事,他都不落俗套,更无俗气之见。他这样说,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必须作品与理论齐头并进。他列举了省内外许多书法家的例子,并以此作为他的楷模。
天要黑了,名高欲辞别,忽然看到我刚支撑起来的书案,目光里闪烁着欣喜。我挠着头说:我这是受了你的影响,想习字学画。他健步走向书案,拿起笔来,临摹着《曹全碑》里的“平”字,教授我基本的书法入门常识,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书法这门艺术上,名高便是我的老师。
随书法去远行。这里的精妙,就在于这个“远”字,涵盖了人生和事业的追求。名高身在书法艺术的此岸,而彼岸正是他的远大目标。从此岸到彼岸,绝非一字之别,那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境界。我所说的,名高自然会懂。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能与天地相通,深谙自然之道者,谓之圣。名高虽远远未及圣人的天地,却有着朝此天地努力的志向和勤奋,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