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碗散文【优秀3篇】
莲花碗散文 篇一
莲花碗,这是我在一个古老的庙宇中偶然发现的。那天,我来到这个庙宇,感受着宁静的氛围,仿佛时光倒流,将我带回到了古代的世界。
庙宇的大门敞开着,迎接着每一个前来参拜的人。我跟随着人流,走进了庙宇的内部。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佛像,庄严而尊贵。在佛像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檀香台,上面摆放着几个莲花碗。
这些莲花碗,外形精美,仿佛是由莲花瓣制成的。每一个莲花碗都是精心雕刻而成,细腻的纹路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技艺。碗的底部刻有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整个碗体则是以莲花的形态为基础,瓣瓣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碗形。每个碗的外壁都刻有不同的图案,有的是佛经中的经文,有的是佛教中的吉祥物,还有的是寓意着吉祥如意的花纹。
我被这些莲花碗所吸引,走近一看,发现这些碗并不是用来盛放食物的,而是用来盛放供品的。每个莲花碗里都放着几根香,燃烧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莲花碗的设计非常巧妙,碗的底部有一个小孔,可以让香烟缓慢地从碗中散出,形成一种神秘而祥和的氛围。
我思考着莲花碗的意义,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纯洁和智慧。而莲花碗,则是佛教中的供品之一,是人们向佛祖献上虔诚心意的象征。莲花碗的设计精美,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也让人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莲花碗散发着一股宁静和祥和的气息,让人心生敬畏之情。站在莲花碗前,我不禁闭上了眼睛,默默地向佛祖祈祷。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仿佛与佛祖心灵相通。
莲花碗,是古老庙宇中的一抹亮色,也是人们虔诚心意的表达。它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和智慧。或许,莲花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莲花碗散文 篇二
莲花碗,这个我从小就熟悉的名字,是我童年时代最喜欢的碗。每当我去祖母家吃饭的时候,奶奶总是用这个莲花碗给我盛饭。那时的我,总是期待着奶奶端来的莲花碗。
莲花碗看起来非常普通,是用土制成的,外表黯淡无光。但是,每当奶奶把饭盛在这个碗里,那一瞬间,莲花碗就变得不一样了。饭菜的热气腾腾地冒出来,散发着香味,仿佛在诉说着食物的美味。
我喜欢用勺子搅拌着莲花碗里的饭菜,看着米粒和菜丝慢慢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时,我总是很享受这个瞬间,感受着饭菜的细腻和温暖。
除了吃饭,莲花碗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放水。每当夏天来临,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莲花碗里放水。我带着莲花碗,跑到家旁边的小河边,用手一挥,河水就流进了莲花碗里。莲花碗里的水清澈而凉爽,我总是忍不住把手伸进去,感受着水的凉意。有时,我还会把莲花碗里的水倒在头上,享受一下夏日的清凉。
如今,我已经长大了,离开了祖母家。但是,每当我想起那个莲花碗,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这个普通的莲花碗,见证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刻。
莲花碗,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无论身在何处,莲花碗都是我心灵的归宿,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无论身在何处,莲花碗都是我心灵的归宿,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无论身在何处,莲花碗都是我心灵的归宿,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莲花碗散文 篇三
莲花碗散文
我的老家是茨淮新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很小,只有二十户左右人家。据我爷爷说,我们的老祖宗是从山东逃荒逃过来的,看到这儿山清水秀、土壤肥沃,就在这儿定居下来,所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当时我们的老祖宗生下了七个儿子,我们就是那七个儿子的后人。我们全村根据祖宗的排序,分为七房,老大是大房,老二是二房,以此类推。由于这个原因,全村人亲如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挑剔的小孩不想吃自己妈妈做的饭了,就见孩子的妈妈端着碗到领居家说:“三婶子,烧啥好吃的了?我今晚烧的面条,你孙子不想吃哦!”就听那边一个热情的声音说:“小米稀饭,赶紧的,给孩子盛一碗!”俗话说:“六月天,孩子的脸。”刚刚是晴空万里,一会可能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了,而这时候又是抢收麦子的季节,大家都在打麦场上忙着打麦子、晒麦子。要是谁家晒麦子正赶上下雨,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用分说都会齐上阵,有的拿口袋,有的拿扫帚,有的拿簸箕……直到麦子收完,大家才松口气露出微笑。
而最能体现我们民风淳朴的就是送莲花碗了。莲花碗很漂亮,我特别喜欢,它是由一个普通的碗装饰而成的。我们村莲花碗做得最漂亮的就当属我奶奶了。每年元宵节就是送莲花碗的日子,所以每个元宵节的头一天,奶奶就在家忙开了。需要做莲花碗的人家提前几天就把东西送来了,也就是一个碗、几张花花绿绿的纸而已。正月十四,奶奶一吃过饭就开始忙着做莲花碗了,她先做浆糊,拿一个烂了的不用的碗,放点面,加点水,和成糊状,然后放到火上烧热。奶奶说,这样做出的浆糊才有韧性,粘得住。浆糊做好后,她必要洗手,然后才坐到桌旁认真裁纸,每张纸都裁成莲花瓣型。裁好后,用烧制好的浆糊把纸片一片一片糊到碗的外面,糊成一层一层的,宛如莲花的花瓣。糊好外面后,再剪几个细穗子放到碗里做花蕊。那时候,我总是搬个板凳坐在桌旁,看奶奶做莲花碗,奶奶的神情总是那么的庄严肃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的仔细、那么的认真。做好的莲花碗五颜六色、色彩鲜艳,我总想摸摸,可我一伸出手,奶奶就会顺手把我手打开,“小姑娘不能摸,一摸就不灵了!”我总是问:“奶奶,莲花碗是干什么用的啊?”奶奶就对我说:“奶奶给丫丫讲个故事吧!莲花碗是观音菩萨的碗,观音菩萨也叫送子娘娘,谁家想要儿子了,就向观音菩萨许个愿,菩萨就会给她一个碗,他就能生出儿子了。菩萨事多,忙不过来,就把净瓶里的水洒了几滴,变成千千万万个莲花碗,谁家得到了,就可以生儿子了,可有的碗掉到地上摔坏了,菩萨于是就告诉我们怎么做莲花碗。这不,我正做呢!”一听到这,我好羡慕奶奶,她是替观音菩萨做莲花碗的啊!我看着奶奶,她端庄而又慈祥坐在那里,仿佛她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此刻正坐在莲花宝座上普度众生呢。
莲花碗做好后就得送出去了。那个时代,重男轻女是必然的,也不是任何人能决定的,那是一
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村里人都盼着本村的人好,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是一大家呢,他们淳朴的思想绝不会因为谁家没男孩去耻笑别人的,相反,大家都盼着没有男孩的人家能生出儿子来,于是,有男孩的人家就会给老是生不出儿子的人家送莲花碗。我家就收过莲花碗,我娘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我的三奶奶家就给我家送了个莲花碗。我三奶奶家有五个儿子,用我们村的话说那叫她家人旺。元宵节的头几天,三奶奶家就跟我家说好了,元宵节晚上给我家送碗。我们吃过晚饭,母亲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把堂屋的几案擦得亮亮的,爸爸则去买炮,莲花碗到的时候要去迎接。到了晚上,就听见远远的唱歌声从远处传来。我跑出去一看,只见我大娘的哥哥举着莲花碗缓缓朝我家走来,他神情庄重而又虔诚,好像在托举一个贵重的物品,嘴里还在唱着莫名其妙的歌。爸爸赶紧点上炮,小跑着拖着炮迎接上去。进了堂屋,我娘赶紧撒糖、花生、瓜子,然后我大娘的哥哥再举着碗到我娘的屋里,把莲花碗放到我娘的床中央,大娘的哥哥对着莲花碗高声唱道:“莲花碗放床当央,儿孙个个是状元郎……”还有什么“莲花碗一举,五男二女;莲花碗一落,一窝小秃。”(小秃在我老家就是小子的意思)我觉得他唱得实在不好听,我只是盯着放在我娘床当央的莲花碗看,碗中的蜡烛静静燃着,不悲不喜;莲花碗在那里熠熠生辉,安安静静,好像在冲我微笑,我真想把她拿到手里摩挲摩挲,可那绝对是不行的。唱完后,我爸把大娘的哥哥迎到堂屋请他坐下,我娘则把早已和上红糖的茶双手捧上去递给他,喝过红糖水后,仪式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等着好运来了,后来我果然有了弟弟,爸爸的天空一下子亮了起来,于是给他取小名大亮。等男孩长大后就要把别人家给你送的碗还回去,仪式也很隆重,但花钱很少,村人重视的并不是钱而是心意,送的时候是一个,还的时候是还两个。一般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去还碗,小一点也行,我记得我弟弟就是8岁还的。在还莲花碗的当天,也就是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家邀请村里10个比较重要而且有脸面的人吃饭。菜要丰盛,鸡鸭鱼肉都得有,吃好后,给每个来吃饭的人一人10个红鸡蛋、一包糖、一块毛巾就行了。点两盏莲花碗,再拿一个筛子把煮好并染成红色的鸡蛋放十个进去,然后是瓜子、花生、糖。这10个鸡蛋是任何人都不能动的,而瓜子、花生、糖是给看热闹的人抢的。东西都准备好后,我弟弟举着莲花碗,我爸爸也举着一个莲花碗,身后跟着那10个人,一起向当初给我们送碗的人家走去。跟着的那10个也不闲着,一个拿筛子,一个拿鞭炮。一路上都是看热闹的人,大家乐呵呵的,说着笑着,跟过年一样。我们这边的元宵节是很冷的,经常下雪,踩到雪上,雪咯吱咯吱的,我们的小脸也冻得红通通的,鼻子也是红通通的,但我们全然不觉得冷,照例跟着大人去看热闹。快到人家的时候,鞭炮要放起来,那家的人也要拿着鞭炮出来,边走边放,迎接我们,然后我们这边的人就把碗珍重而恭敬地交给他们家,他们接过去,恭敬地放到几案上。我弟弟就跪下,对着莲花碗磕三个响头,磕完头后,那家大人就开始撒糖、花生、瓜子,我们就一拥而上争着、抢着,直到衣兜装得满满的为止。
时光荏苒,时代在变迁,莲花碗早已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而我仍然怀念过去那种质朴美好的生活方式,怀念那些淳朴厚道的乡里乡亲。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我仿佛仍能看见那个熠熠生辉的莲花碗在静静地向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