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老屋抒情散文【经典3篇】
老村·老屋抒情散文 篇一
回望老村,那是我童年的故乡。那时候,老村还是一个安静而宁谧的地方,每天都弥漫着稻谷的香味和青草的清新。而老屋,是老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老屋是用泥土和石块垒砌而成的,虽然已经年久失修,但它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走进老屋,一股悠久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墙上斑驳的痕迹,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老屋默默承受着风雨洗礼的证明。屋檐下的老藤蔓延至地面,宛如一条粗壮的蓝龙,给老屋增添了几分野性和神秘。
走进屋内,一股尘土味扑鼻而来,却也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木质的家具已经褪去了光泽,但它们依然坚实耐用,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窗户上的玻璃被斑驳的阳光映照得五彩斑斓,洒下一地的色彩。每当夕阳西下,透过窗户的余晖洒在地板上,老屋仿佛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
老屋的后院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古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树下有一张摇椅,是我爷爷亲手编织的。每当我坐在摇椅上,轻轻晃动,微风吹来,带来一阵阵清凉。我闭上眼睛,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听着爷爷给我讲故事的声音。那些故事如今已经模糊,但记忆中的温暖和幸福感依然清晰。
老屋虽然破旧,但它是我心中的宝藏,是我童年的见证。它见证了我那快乐而纯真的时光,见证了我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变化。它是老村中最美丽的风景,也是我永远怀念的家园。
老村·老屋抒情散文 篇二
老屋,是我心中永远的故乡。每当我回到老屋,那种亲切感和温暖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
老屋位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田野。它是用石头和土坯垒砌而成的,虽然已经年久失修,但它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我走进老屋,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
老屋的房间并不宽敞,但它温暖而舒适。墙上挂着一副副油画,是我小时候画的。每一幅画都记录着我成长的点滴,是我和家人共同的回忆。墙边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书籍,是我爷爷奶奶留下的珍藏。我喜欢翻阅那些古旧的书籍,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积淀。
老屋的后院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大树,郁郁葱葱。每当夏日的午后,我总是躺在树下,听着鸟儿的歌唱,享受着微风的抚摸。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大自然为我准备的舞台。我闭上眼睛,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内心充满了宁静和喜悦。
老屋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它是我回忆的源泉,也是我感受亲情的地方。每当我疲惫或迷茫时,总会回到老屋,寻找内心的力量和勇气。老屋是我永远的归宿,是我心灵的避风港。
老村·老屋抒情散文 篇三
老村·老屋抒情散文
偶然间看到了青板石,便让我忆起了家乡的老村、老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里楼房的崛起,老村老屋已寿终正寝,安然地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老村老屋的容颜,它的人文情调,它的人情世俗,它的文化品位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老村坐落在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的田阳南部石山区,村后是雄峻的大山,村前是广袤的田地,一条长流不息的清澈的小河贯穿南北。老村择高而居,坐东向西,视野开阔,村前那棵古老的榕树伴随老村历经沧桑,风雨同舟,见证了老村的福祸、喜忧和兴衰。
老村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它坐拥了当地60%的良田肥地。应该说,老村是富庶的。这从老村的建设规模,老屋的建筑格局和建筑档次可见一斑。走进老村,一排排阶梯式的木制房屋古朴、整齐,每户的房前屋后都铺设着宽敞齐整的青板石道。由于历史悠久,青板石表面被磨得光亮,踩在石板上人影依稀可见。老村的建房统一规划,修建了下水道和排水沟,排水系统科学、考究,无论下多大的雨,老村都不积水,保持干洁清新。
老村最吸引人的是那道用石头砌成的防盗围墙。
解放前期土匪猖獗,老村常遭劫匪的侵袭。劫匪烧杀掠夺,无恶不做,弄得村民惶惶不可终日。因此,祖辈们就建起了这条道盗围墙。
围墙高约5米,宽约半米,蜿蜒曲折,错落有致。围墙棱角分明,边角垂直,随意从上墙抛一细线测量,分毫不差;墙面平整、规则、条理,砌墙用的.青板石都是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砌,石块间并非用泥浆粘合,而是凿沟削齿衔接,逢隙间针插不入,密不透风,工匠们高超的砌石技术令后辈们望尘末及,叹为观止。围墙每隔50米就有一个正方形的天井,天井开了枪眼做射击用;围墙开了前门和后门两扇大墙门,墙门用硕大的石头砌成,坚固无比,墙门的上下对开着6个大洞口。临夜,墙门插上大木销,扣上机关,外人只能望而却步,逍遥墙外。围墙的建成,劫匪再也不敢侵扰老村,村里人从此过上了安逸、祥和的日子。
墙门里面的左右角分别放置了两个常年盛着水的大石缸,那是供晚归的牛喝水;围墙外,安置了一排排大小不一的石凳,那是供村妇们捶打土布用的。每年农闲时节,老村的妇女们便忙
着制作土布。土布制作历经扎花、搓花节、纺线、染色、牵经、浆线、织布、软化、拼接等工序,全过程纯手工制作,不用任何化学产品进行处理。经捶打后的土布光鲜亮丽,经久耐用。制作土布沿袭了前辈的传统工艺,秉承了前人精细的制作技术,是活生生的具有壮民族特色的纺织文化,是人们研究壮民族历史,探究壮民族风俗的活化石。虽然,老村至今还保存着制作土布的工具,但后辈再也没人使用了。老屋在围墙内随同老村历经沧桑,同喜同悲。记忆中,老屋木瓦结构,以木为主,坚实而淳朴,修建老屋用的梁、柱、木板都是用当地上等的优质木料,耐腐而坚固。老屋秉承了祖上的建筑方式,第一层到第三层分别住或存放着牲畜、人、粮食,后人依次美其名曰:“畜牧局”、“人事局”和“粮食局”。
老屋的建筑格外考究,屋内垫板、屋内廊道、屋檐、屋外檐壁的装修全部用木板,木料都是经过工匠们精心挑选的。木板间雕沟削齿相衔,衔接处密、实、固、精,除非用上放大镜,否则你无法辨认相接处的缝隙。较富有的人家还在装饰的木板上雕刻龙、凤、麒、麟,再给这些动物染上色彩。远处来的客人看到这些老屋,无不驻足观赏,饱览这些五花八门的图案。从他们惊讶的神情和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中,足见这些图案的精美。这些图案更昭示着祖辈工匠们超时代的手工技术和智慧。不知是被老村人的厚道、淳补抑或老村迷人的建筑情调所吸引,每年春天,燕子都会赶集似的成群结队回归老村,安居老屋。
老屋一般几户相连,邻居间为方便来往,特意在廊道中放置几块简易的木板。茶余饭后,住户的老人喜欢聚集在廊道上溜达,讲述他们不老的传说;小孩子则在一起嬉戏打趣,虽然不时传来哭声,倒也相安无事;逢年过节,各家把好吃的分送给邻居,让邻里品尝自家的佳食美味也是一桩乐事。平日里,各家的门都是敞开着,人与人之间心扉也都是敞开着,彼此间没有猜忌,没有戒心,坦诚相待,和睦共处,演绎了那个时代农家人的朴实、真诚和善良。
我不是行家,我无法确认老村老屋是不是有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我认为,它至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的产物,准确地说是一部壮民族文化的史诗,老村老屋就像是一部古典史,留给后人去品读,去挖掘,去探究,而老村人的淳朴、坦诚和厚道更是后辈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