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意向调查
大学生职业意向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13日――11月13日
调查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
调查方式:发放问卷:4个代表性专业(文科:中文,历史;理科:数学,化学),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每年级各20份,共320份,其中有效问卷:290份。
调查结果:根据问卷的结构具体分六个方面报告:
二、职业的确定方式:通过对4、6、7题数据的分析,文理科学生确定职业时会与父母或其他人进行讨论,最终是自己根据兴趣来确定。(见右图)在确定职业的时候文科生有73.1% ,理科生有60.3%的学生,都选择了自己确定,只有少部分人会听取父母或老师、同学的意见,并且按照自我兴趣确定而不是根据所学专业、多个职业对比分析、想当然或他人意愿来确定职业。可见,师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的时候很
自主,不会受其他因素干扰来做决定。三、第8题调查了对未来职业选取的最主要因素:A经济待遇、B发展机遇、C社会地位、D压力大小、E个人兴趣。结果见下图,由图中可见,师大学生选取职业的最主要因素是自己的发展机遇,其次是经济待遇,再次是个人兴趣,社会地位和压力基本影响很小。
四、就业指导方面:通过对15、16、17、18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面临困惑时依靠自己解决,但是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很有必要或有必要给与指导和帮助。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方式在大三开始课程来提供帮助。
以上四个方面文理科学生选择一致,没有差异,以下两方面存在不一致:
五、目标稳定性:通过第5题“我的职业理想A一直未变、B有所变化、C变化较大、D总在变”对职业理想是否变化的测量,数据显示,文科57.4%,理科35.5%的学生职业理想有所变化,10题和11题分别从现在和过去来选择职业目标:A太理想化、B有点理想化、C说不清、D比较现实、E十分现实。文科生的'变化从过去的说不准变化到现在的有点理想化 ,理科生的变化从过去的有点理想化变化到现在的比较现实。见下图:
六、就业压力:用13题测量压力程度,包括非常大、不是很大、一般、很小、没有。14题测量压力源,包括担心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理想的差距、处理不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强大的竞争力、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数据显示:文科学生感觉到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压力来自于担心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理想的差距;理科学生感觉到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压力来源于社会强大的竞争力。见下图:
讨论:在六个维度中,四个维度没有差异,两个维度存在差异。
大学生学生面对职业选择问题的时候比较理性、明确,会对所选择的职业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会与周围人讨论,但最终会自己拿主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机遇,其次是经济待遇。在面对困惑时,靠自己解决,希望高校在大三时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来获得帮助。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最主要的还是专业的影响比较大,文科学生可能比较浪漫,对职业目标确定理想化,理科学生则比较现实。而对于自己的自信程度很显然理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更自信,这一点从压力程度及压力源就可见一斑。
不足: 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此次调查仅抽取一部分样本,代表性可能不够,数据计算比较粗糙,今后需要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