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通用6篇)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引言:
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互相合作的精神。
一、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PPT演示文稿。
2. 学生小组任务分配表。
3. 团队合作案例分析材料。
4. 团队合作活动设计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PPT展示一些团队合作成功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经历和感受。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讲解团队合作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优势和挑战。
3. 小组任务分配(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团队合作案例分析材料中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4. 小组合作(20分钟):
学生小组根据分配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团队合作活动设计(15分钟):
学生小组根据讨论和分析的结果,设计一个团队合作活动。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互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活动演示和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他们设计的团队合作活动,并分享活动的目标和过程。全班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与团队合作活动,如参加学校社团、加入志愿者组织等。通过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篇二
标题:培养学生公益意识的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引言:
公益意识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益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
一、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PPT演示文稿。
2. 学生小组任务分配表。
3. 公益活动设计表。
4. 公益活动宣传材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PPT展示一些公益活动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参与过的公益活动经历和感受。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讲解公益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公益活动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3. 小组任务分配(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公益活动宣传材料中选择一个活动进行讨论和分析。
4. 小组合作(20分钟):
学生小组根据分配的活动,进行讨论和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公益活动设计(15分钟):
学生小组根据讨论和分析的结果,设计一个公益活动。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6. 活动演示和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他们设计的公益活动,并分享活动的目标和过程。全班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与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捐赠物品等。通过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篇三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播放flash《灰色的震撼》,可能在新年,新的学期看了这样的片子,心情会比较伤感,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会这样有很多的原因,从自身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民工、农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以没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建
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篇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是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的第二框题,本课第一框题主要从理论(法律、法制)的角度讲了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定,第三框题主要从实践的角度讲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的几种类型。本框主要介绍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它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说明如何规范经济行为在全课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学好本框对理解全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常识,对学生今后参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我国规范经济活动的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名称。
理解:各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能力目标
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为,对照有关法规,具有初步的正确判断多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否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道理,提高自己关于法律对经济建设起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学生懂得在经济活动中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自己的行为。
确立依据: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依法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所以把它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确立依据:概念抽象,学生的知识容量较少,思维能力不强,涉及经济活动的范围较小,所以把它确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电视、购买消费商品、参与经济活动、接触一些经济现象,并产生一定的思考,对经济活动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感到需要和兴趣。但八年级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工作,只参与一些简单的经济活动,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对理解经济活动的规则、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框题在教学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通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进行。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对本框的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结合教师归纳讲授掌握知识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以下资料:材料一:课本P44山西假酒中毒案。材料二:课本P39小天鹅公司重信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你的感受如何?教师归纳并导入新课:任何人从事经济活动都要遵守法律,只有如此,买卖才能生财,赢得人们的信任与称赞,你的行为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引出新课--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这样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得到感性认识:经济行为需要法律的规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习,解决目标
(一)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首先我提问: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王青华等人的行为是违法的,受害者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依据那些法律判断经济行为是否合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判断经济活动主要根据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投影:
1、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几部重要法律
民法通则
经济合同法
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投影:
2、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
平等
公平
诚实信用等
我利用材料二小天鹅公司重信誉,引入法律规定的经济活动规则,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
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讨论的活动。
讨论活动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各种规则(要求: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或自己的耳闻目睹,前后座同学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并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我通过举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欺骗性交易行为的例子,即:“反面实例”。由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是“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例如:当前市场上的“虚假广告”、各种形式的“打折狂潮”、“降价风暴”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法律规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投影:
1、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
销售者
消费者
结合材料一,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参加经济活动的人们有三类: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
2、经济活动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它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在分析“生产者”、“销售者”时我首先出示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产者、销售者的违规之处及其危害,然后我根据上述材料,让学生说说生产者、销售者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要说明,然后请学生根据教材上列出的其他要求,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违法经营者,并谈谈体会。对“消费者”,我结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说明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可请学生适当举例说明消费者受保护的一些例子。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教师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再以幻灯出示时政:我们国家的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上又有重大举措,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而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既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同时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各种经济犯罪现象作斗争。下一课我们将专门介绍如何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
附:板书设计
一、规范我国经济活动的几个重要法律名称
民法通则
合同法
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的各种规则
平等
公平
诚实信用等
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
销售者
消费者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家,温馨的港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长悲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知道父母给与了自己生命,父母抚养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孝敬父母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父母的感激之情转换为孝敬父母实际行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让学生回顾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过程: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听着这首歌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我们自己的家,家,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家》,思考走遍天涯海角,最思念的地方是什么?在家中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自己又该给家里做些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一起思考对家庭的责任。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照片,介绍一下自己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介绍完了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揭示家庭的美好——是落叶回归的根,是孤雁向往的巢,是江河拥抱的海,是航船依靠的岸。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教师引导、组织活动:说一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活动:略
教师讲故事《她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介绍英雄母亲——卢映雪。
学生总结:父母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教师请学生讲“香九令,能温床”的故事,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应尽的义务。(讲解中教师注意引导)
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胶片:你会怎样做
父母要出远门时,我会
父母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时
父母生病时
父母给我们提意见时,我会
还能做到:
通过活动,学生知道要多理解,关心 、体贴他们,尊重父母等等
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打算怎样做?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行为作业
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
一、温馨的家庭生活
二、不忘父母恩养育恩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懂得孝敬父母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2、学会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
学习重点: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学习难点:
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洪战辉,河南省西华县人。湖南怀化学院03级学生,中南大学在读大学生。因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200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成为时代偶像。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
预习导航:
1、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与他们、。
2、生活顺利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和;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一起。
3、做子女的不仅要和父母一起过顺畅的日子,有时还要分担家庭的
,与父母共同面对风浪。
学习过程:
激活思维
一小口
一道美味的食品,有人只尝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吃----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母亲只尝一小口,是为了知道食物是否烫嘴,是否变味,才放心让孩子吃。孩子想到与母亲分享的时候,常常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吃或吃不了。也只有母亲才会愉快地接受这“一小口”。无论是留给自己的还是孩子给予的,母亲得到的总是一小口,但母亲却心满意足。
活动过程。
活动一:你对导语中这“一小口”是怎样认识的?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10页《勇敢的人》,回答问题。
1、请你想象一下,那些来听音乐会的人听到罗军的那声“妈妈”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可从表情、言语等角度来回答)
2、你怎样看待嘲笑别人父母的人?你会嘲笑别人的父母吗?
活动三:看教材第11页漫画《邻居》,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
活动四:交流反思
搜集一些有关孩子与父母一起面对家庭困难的事件,互相进行交流。并想一下自己以后该怎样做。(搜集资料可课前准备)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说明()
①这是大自然现象②有志者不嫌家贫,明理者不嫌父母丑③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不可改变的④正确面对“家贫”“母丑”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辛辛苦苦地抚养我们长大,默默地奉献着无私的爱,温暖着我们的心,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会生活。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为母亲
准备些什么?对下面两幅漫画分析正确的有()
①孝敬父母就要尊敬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②孝敬父母应该落实在具体行动上③两幅漫画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④孝敬父母要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毛泽东同志在革命胜利后,返回故里,特意在父母的坟上献上一束松枝,深深地鞠躬,轻声说道:“前人的辛苦,后人的幸福。”陈毅元帅亲自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洗尿裤。革命领导人在为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操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请你谈谈作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