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古诗教案【实用3篇】
《书愤》古诗教案 篇一
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书愤》这首古诗正是一篇饱含情感的作品,通过对书籍的赞美与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统的珍视与对时代变迁的忧虑。本篇教案将围绕着《书愤》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这首古诗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愤》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创作与《书愤》相关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书愤》的文字、朗读古诗或播放相关音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学习古诗(20分钟)
让学生阅读整首《书愤》,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诗句的脉络。
3.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古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课堂展示(15分钟)
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清主题和情感表达。
5.写作练习(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一篇关于书籍的作文,可以是对《书愤》的感悟,也可以是与《书愤》相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诗教学的感想和建议。展望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古诗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书愤》这首古诗。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不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并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书愤》古诗教案 篇二
古诗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书愤》这首古诗更是一篇饱含情感的作品,通过对书籍的赞美与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统的珍视与对时代变迁的忧虑。本篇教案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这首古诗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愤》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创作与《书愤》相关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书愤》的文字、朗读古诗或播放相关音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学习古诗(20分钟)
让学生阅读整首《书愤》,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诗句的脉络。
3.情感交流(15分钟)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对古诗的情感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书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4.课堂展示(15分钟)
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清主题和情感表达。
5.写作练习(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一篇关于书籍的作文,可以是对《书愤》的感悟,也可以是与《书愤》相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诗教学的感想和建议。展望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古诗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本节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书愤》这首古诗。通过情感交流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不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并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书愤》古诗教案 篇三
《书愤》古诗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书愤》古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步骤
一、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二、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三、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
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四、拓展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五、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