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果子活动教案与反思(通用3篇)
摘果子活动教案与反思 篇一
教案:摘果子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果树的生长过程和果实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果园或校园内有果树的区域。
2. 水果篮、果子袋等采摘工具。
3. 讲解PPT或实物图片,介绍果树的生长过程和果实的形成过程。
4. 预备好可供学生采摘的成熟水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讲解PPT或实物图片,向学生介绍果树的生长过程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对摘果子活动的兴趣。
2. 实施
(1)组织学生前往果园或校园内的果树区域。
(2)向学生分发采摘工具,如水果篮、果子袋等。
(3)让学生观察果树上的果实,选择适当的水果进行采摘。
(4)引导学生正确采摘水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轻轻拧动果实,避免摔落和损坏。
(5)学生将采摘的水果放入篮子或袋子中,注意轻放避免压碎。
(6)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合作,共同完成采摘任务。
3. 反思
(1)学生在采摘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和果实的成熟程度?
(2)学生在采摘过程中是否能够合理使用采摘工具,避免果实损坏?
(3)学生在采摘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学生在采摘过程中是否能够注意生态环保,避免对果树和果实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四、教学延伸
1. 将采摘回来的水果进行清洗和整理,让学生了解水果的保鲜方法。
2. 进行水果品尝活动,让学生感受水果的口感和味道。
3. 学生可以将采摘的水果制作成果汁或水果沙拉,增加食物的多样性。
摘果子活动教案与反思 篇二
反思:摘果子活动
在进行摘果子活动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我认为在导入环节上做得不错,通过讲解PPT或实物图片,向学生介绍果树的生长过程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摘果子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然而,在实施环节上,我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我没有提前对果园或校园内的果树区域进行检查和整理,导致学生在采摘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果树上的杂草和树枝干扰了他们的视线和动作。其次,我没有提前准备足够的采摘工具,导致部分学生需要等待其他学生使用完毕后才能开始采摘,影响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在反思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采摘过程中没有能够正确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和果实的成熟程度,导致采摘了未成熟的水果或错过了成熟的水果。还有一些学生在使用采摘工具时没有注意力,导致不小心将果实摔落或损坏。另外,一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缺乏默契和协调,导致采摘效率低下,甚至发生了争执和冲突。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延伸环节进行了一些提升和补充。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水果的保鲜方法,让他们了解如何妥善保存采摘回来的水果。其次,我组织了水果品尝活动,让学生感受水果的口感和味道,增加了他们对水果的认识和兴趣。最后,我鼓励学生将采摘的水果制作成果汁或水果沙拉,让他们体验到食物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通过这次摘果子活动,我认识到教学准备和细节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学生在观察、动手和合作方面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并通过多样性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希望学生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摘果子活动教案与反思 篇三
摘果子活动教案与反思
一、活动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的接受。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中班数学——《摘果子》。摘果子是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的内容,这一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复习巩固5、6、7这3个数,而且要引导幼儿逐步能够不受物体的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建立数的守恒的观念。幼儿的思维有着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而数却是抽象的概念,由于受幼儿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单一的图片加上老师的讲解等,往往不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理解和掌握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制作了教学课件,优美的动画配以轻快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
二、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2、复习巩固5、6、7这3个数。
3、引导幼儿逐步建立数的守恒的观念。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电视机、幼儿操作材料、笔。
四、活动过程:
(一)小猴摘水果
1、小猴家里有一个果园,他在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秋天到了,他种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到他的果园里去参观,看一看果园里有些什么水果?你们想不想去?(幼儿:想)那我们就一起去吧!(出示图一)
2、 小朋友你们看梨树上有几只梨?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柿子树上有几只柿子?
幼:梨树上有5只梨;苹果树上有6只苹果;柿子树上有7只柿子。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幼儿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的感知数群。)
(二)给水果排队
1、 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把它们一个一个摘下来,摘了三盆水果。(见图二)
师:第一盆是什么水果?第二盆是什么水果?第三盆是什么水果?
幼:第一盆是梨。第二盆是苹果。第三盆是柿子。
师:第一盆有几只梨?五只梨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见图三)
幼:第一盆有5只梨,五只梨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师:第二盆有几只苹果?六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见图四)
幼:第二盆有6只苹果,六只苹果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师:第三盆有几只柿子?七只柿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见图五)
幼:第三盆有7只柿子,七只柿子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2、 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把这三盆水果按数量顺序从少到多排好队,应该怎么排呢?
幼:这三盆水果应该5只梨排在第一、6只苹果排在第二、7只柿子排在第三。(见图六)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使幼儿能进行数物匹配,明白每个数可以表示相同数量的物体,并且能根据数量的多少把物体按顺序排队。这一环节我设计成让幼儿说出来老师操作并在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数字。)
(三)分水果
1、小猴非常高兴,摘了那么多的水果,他想把这些水果分给他的好朋友吃,让大家一起来尝一尝。
看!小猴先来到小兔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兔吃。( 见图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兔?
幼:有5只小兔。师: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想一想,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兔,才是正好每只小兔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梨分给小兔吃,才是正好每只小兔分一只,不多也不少。(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让水果与动物匹配,让幼儿逐步认识并感知数物匹配。)(见图八)
师:为什么把梨分给小兔呢?
幼:因为正好梨和正好小兔一样多,都是5
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兔和小猴高兴得跳了起来。(见图九)2、看!小猴来到小猫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猫吃。(见图十)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猫?
幼:有6只小猫。
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猫,才是正好每只小猫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苹果分给小猫吃,才是正好每只小猫分一只,不多也不少。(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让水果与动物匹配,让幼儿逐步认识并感知数物匹配。)(见图十一)
师:为什么把苹果分给小猫?
幼:因为苹果正好和小猫一样多,都是6。
师: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猫和小猴高兴得跳起了舞。(见图十二)3、瞧!小猴又来到了小狗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狗吃。(见图十三)有几只小狗?
幼:有7只小狗。
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狗,才是正好每只小狗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小猴把柿子分给小狗吃,才是正好每只小狗分一只,不多也不少。(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让水果与动物匹配,让幼儿逐步认识并感知数物匹配。)(见图十四)
师:为什么把柿子分给小狗?
幼:因为柿子正好和小狗一样多,都是7。
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狗和小猴也高兴得跳起了舞。(见图十五)
(评析:这一部分让幼儿在进一步正确的感知数群的基础上,能将相同数量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这一环节我设计成让水果随幼儿的回答进行移动的形式与动物一一匹配,使幼儿在选择后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回答正确,小猴和小动物会随欢快的音乐跳舞。)
(四)分组练习:
1、小猴感谢小朋友帮他分水果,他还带来一些练习题,考考小朋友。
第一组:添、去点子。按照题目上给的数字添圆点或去圆点。
第二组:按顺序填空格。按照题目中圆点多少的顺序在空格里印上相应的圆点。
第三组:连线。按题目中给的数字和动物一一对应起来。
小猴还说如果哪个小朋友全做对了,就邀请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做客。
2、幼儿操作,
教师及家长巡回指导。
(评析:这一部分继续应用电脑动画,依次展示以上题目的相应内容,让幼儿参与解题。这一部分可以使幼儿加深对7以内数的认识。)
(五)作业评价
(六)活动结束:
师:小猴的果园里还有很多的果树,果树上有很多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帮它摘下来好吗?
幼:好。
师幼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摘水果状跳出教室。(放音乐)
五、活动评价: 《摘果子》这一活动运用了我们自行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一课件以小猴与小朋友做游戏的形式展开并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为幼儿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多媒体系统的运用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且每一部分结构紧凑,使幼儿在动眼、动手、动脑与动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发挥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一、创设情境,在活泼的气氛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新课引入时,我这样设计的,出示主题图激活课堂。
二、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乐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具有充分创造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
三、游戏活动,在愉快气氛中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提高。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把数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的生活,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脑筋,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的需要,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